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谈股论经-正文
中国应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附照片)
//www.workercn.cn2014-03-10来源:文汇报
分享到:更多

  

  帕斯卡尔·拉米(Pascal Lamy)出生于法国。他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曾先后就读于包括巴黎高等商业学校(HEC)和法国国立行政学院(ENA)在内的多所知名的政治和经济院校。

  1981年至1983年,拉米担任法国前经济和财政部长雅克·德洛尔的顾问,后又担任法国前总理皮埃尔·莫鲁瓦的私人办公室副主任。德洛尔1985年出任欧盟委员会主席后,再次将拉米招入麾下。1985年至1994年,拉米一直担任德洛尔的办公室主任,并代表德洛尔参加西方七国会议。1994年至1999年,拉米进入里昂信贷银行担任首席执行官。1999年9月至2004年11月,拉米出任欧盟委员会负责贸易事务的委员。

  从2005年9月到2013年8月,拉米连续担任两届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

  目前他还参与欧洲-雅克德洛尔学院研究所智库的工作,担任世界旅游业道德委员会主席、牛津马丁学院"后代委员会"主席、欧洲进步研究基金会副主席,并参与到全球海洋委员会和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以及相关国际事务的各种项目中。他还是卢浮宫音乐家古乐团(马克·闵可夫斯基乐团)董事会主席,国家政治科学基金会以及汤姆森路透创办者股份公司董事会成员,巴黎高等商业学校兼职教授,欧洲的西蒙娜·韦伊治理中心(洪堡-瓦德利那治理大学)战略顾问等。

  拉米是关于全球治理、欧洲和国际贸易的若干书籍和报告的作者。他最近的出版著作是《为了将来的现在》和《日内瓦共识》。

  2月21日,拉米应邀参加以"探索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潜在机遇"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这也是同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30周年院庆系列活动的首场报告会。拉米在主旨演讲中说,随着世界经济转型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配置发生了变化,经济区域化成为新的特征。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中国深化改革开放、应对世界经济发展新变化的重要举措,对中国未来发展大有裨益。他指出,随着中国劳动力低成本优势的失去,劳动力市场亟待转型;中国要更多关注高附加值的服务业发展,自贸区在这些领域可发挥重要作用。自贸区的设立与运作显示了中国进一步改革和开放的决心,也对政府的管理模式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

  会后,同济大学财经研究所所长石建勋教授受本报委托与拉米先生进行了对话和邮件交流访谈。

  □石建勋 周华

  国际经济正处于较大转型过程中,与此同时,中国正进行新一轮改革开放。近日,本报请曾经连任两届WTO总干事的拉米先生,谈谈他如何看待中国加入WTO十多年来的表现,谈谈他对未来中国以及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的期望。 ——编者

  中国政府和企业需更专注并利用比较优势,同时创造新优势

  文汇报:拉米先生,您在演讲中提到,国际经济正处于比较大的转型过程当中,请问这一转型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又有怎样的机遇与挑战?作为各国政府和企业,应该如何应对这一转变?

  拉米:我们知道国际经济正处于比较大的转型过程当中,而这样一个转型主要特征就是生产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这些变化是由于技术进步而产生的,因为它减少了距离成本,从而促进了商品和服务多样化的生产供应,产生了越来越多“世界制造”的全球供应链,商品生产过程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配置和转移。我们现在可以观察到,有一些产品,特别是制造业的一些产品,在全球进行生产配置。我们都知道互联网技术应用的飞速发展,以及其他一些新的数字化技术应运而生。随着这些新技术的发展,它将会进一步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更好地去应对一些国际劳动力分工过程中所面临一些摩擦和冲突,技术进步有助于降低这些摩擦和冲突。

  另外,地区化和区域化也是一个特征。尤其我们观察到整个亚洲地区,尽管到目前为止,亚洲区域内部的贸易一体化还并未达到一个完全相应的一体化水平,但是总体来说,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所以亚洲区域内的经济一体化也是地区发展过程中非常好的案例。我相信这样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将会继续下去,因为它伴随着技术进步而发展。

  在竞争优势方面,世界各国家都在博弈,在资源获取及分配方面都在博弈,我相信博弈将会持续下去,而其中一个比较明显变化的地区,就是亚洲地区的变化。现在中国包括整个亚洲正在向工业化的第二阶段发展,也就是实现精细的多元化,包括进一步提高其工业品产出的效率和质量。而随着工业产出水平的提高,亚洲特别是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也在转型,劳动力的工资水平不再像最初那么低了,所以中国在劳动力成本方面竞争优势已经有所消减,一些劳动力密集产品正在寻求一些替代国,这些国家的劳动力成本仍然有比较优势。

  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资源会相对集聚,以提高投资和贸易的效率。国际分工的转型既给我们带来机遇,同时,也使我们面临新的挑战。中国政府和企业需要更加专注并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地理位置、劳动力成本、专有技术以及物流效率等,同时,要创造新优势。不管是对政府、企业,还是对员工来说,必须对过去习惯的商业模式和生产生活方式进行更快的调整和改变,才能够更好地去应对外部环境的快速变化。比如要大力推进技术创新革命、对劳动力进行培训,对薪资福利体系进行重建等,这一切都会对未来经济发展构成重要的社会支撑。

  所以,我认为有必要把中国经济改革开放推向一个新的阶段,进一步深化改革。在开放的进程中,在进行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中,可能会有新的竞争,所以进一步对外开放是一把“双刃剑”,它能够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全球性新的资源,也伴随着竞争压力的痛苦,但痛并快乐着,这两者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文汇报:中国在2001年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成员国,您如何评价和看待中国加入WTO以后的表现?目前,WTO谈判遇到许多困难,有人认为,WTO已经停滞,没有前途,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和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TIP)将终结WTO。作为曾经连任两届的WTO总干事,您对此怎么看?

  拉米:如果有人问我,在过去的50多年中,世界发生的最重大事件是什么?我的答案是:柏林墙倒塌和中国加入WTO。中国加入WTO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影响了全球经济的结构和模式。

  首先,加入WTO后,中国不仅为世界各国提供了不同类型消费者负担得起、可供充分选择的优质商品,而且也保证了中国自身具有足够的物质基础,使得国内4亿多人口在如此短暂的历史时段内得以脱贫,这不仅是人类历史上非常了不起的成就,简直也是个奇迹。其次,中国为推动世界贸易蓬勃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加入WTO前的贸易总量仅占全球贸易量的4%,十多年的时间,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之一,不仅出口方面,进口方面也是如此。第三,为WTO其他成员的商品进入中国市场敞开了大门。由于中国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多年后,国民可用于自由支配的经济支付能力获得快速提高,目前世界上诸如美国、澳大利亚、巴西、阿根廷、日本、韩国等WTO的其他发达成员与发展中成员的商品均已大量进入中国巨大的国内市场,种种迹象显示,中国商品进口需求趋势还将获得进一步提振。因此,中国加入WTO是世界多边贸易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性事件,由于中国的加入,使得WTO本身更加展现出是具有全球性贸易特征的世界贸易组织。

  展望未来,作为WTO的关键成员,中国将在合力推进贸易开放和全球贸易规制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希望中国继续参与WTO工作,帮助WTO继续推进更加开放和公平的国际贸易环境,希望WTO继续加深与中国的关系,帮助中国应对改革挑战。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中国都需要WTO,WTO也同样需要中国。

  WTO有缺陷,我不止一次说过WTO不是尽善尽美的,过去10年的多边贸易合作表明,我们需要这样的国际组织,即使它不完美。WTO这一多边贸易体系不是个可有可无的“鸡肋”,我并不认为它已穷途末路,恰恰相反,它真真实实地在良好运转着。虽然它受到了冲击和挑战,但它产生和发展的目的是让国际贸易保持开放、引领全球走向复苏。多边贸易体系在消除贫困、解决危机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危机过程中,多边贸易体制实际上发挥了遏制贸易保护主义的重要作用。虽然目前争议不断,但国际社会对以WTO为代表的多边贸易体制的共识并未发生根本性动摇。WTO成员当前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设法推动多哈回合谈判起死回生,进而促进总体改革。

  TTP和TTIP并不是什么新威胁。这些多种形式的贸易协定从多边贸易体系建立之初就存在着,但都列在全球贸易协议之后的次佳选择,它们只是一种优惠贸易协定类型,对多边贸易体系并不会产生多大影响。另外,由于谈判进程很慢,我们没必要对这种还未完成的谈判杞人忧天;谈判也很复杂,现在我们不能确切地判断美欧的TTIP和TTP到底会对多边贸易体系产生多大影响,必须等到谈判结束时,看各国之间究竟能达成多少互利协议。

  从全球国际贸易的大格局看,双边协议对于订立双方而言是透明的,但对于其他贸易伙伴则可能是缺乏透明度的;在订立双边协议时,小国、穷国往往处于劣势。国际贸易问题的核心是发达国家同新兴国家之间的差异,而穷国基于政治现实考虑往往支持多边协议。我认为,无论多边的还是双边的自由贸易协定(FTA),都无法取代WTO。

  目前在谈的TTP和TTIP,如果中国不参加,这个协议的作用就非常有限,如果中国参加,那它就会是一个比较多边的全球协议。中国正在和许多国家展开FTA谈判,它们也许能满足中国地缘政治以及短期的商业需求,但长远看来,这不能满足中国的长远需求。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非常重要的,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因素,就中国的贸易规模来看,它们也无法代替WTO。

  中国新一轮改革会让整个中国受益,也会让全世界都受益

  文汇报:现在许多人认为,世界经济有稳定迹象,但尚未走出危险区,美国QE缩量后,最近一些新兴经济体国家的货币出现大幅度贬值和严重的通货膨胀,新的金融危机正在孕育。也有人说新兴经济体国家代表的金砖国家经济前景不乐观,金砖的成色在下降。您对这两个观点作何评价?

  拉米:我不认为最近一些新兴经济体国家的货币出现大幅度贬值会导致新的金融危机。美国QE缩量后,短期内会产生一些全球性流动性紧张,但这是减少全球流动性过剩、消除过度杠杆化必须要有的痛苦。全球金融业应该采取持续调控措施,消除过度杠杆化的风险,避免产生新的投机泡沫是必要的,但它需要非常谨慎地由各国央行以合作的方式来完成。

  目前,全球经济企稳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风险。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复苏情况很不平衡——一些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乏力,一些新兴经济体国家的经济复苏出现了暂时的困难,因此,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摩擦增加。保持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必须消除贸易壁垒、推进南南合作、增加新技术产品、全球金融流通以及经济全球化,建立公平开放的国际贸易体系。

  我不赞成对金砖国家等新兴经济体国家的这种悲观看法。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发展需求和潜力依然巨大,其在未来几年的增长率将可能是发达国家的两倍。当然,它们需要采取适当的政策,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加强教育培训,提升劳动力水平;其次,要保持国家政治和社会秩序的稳定性,对投资者来说,要确保投资者的政治稳定性和可预见性,要解决社会和地区间的不平等和不平衡。另外,需要解决的最引人注目的紧迫问题都与全球性问题有关:环境恶化,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和当地的武装冲突。比如,中国也会面临巨大的国内外挑战:收入鸿沟、房价飞涨、污染以及服务业发展不足等。这些都需要认真加以解决。

  文汇报:去年以来,中国经济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对此,国际上有人唱衰中国经济,认为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步入下降通道,又有人指责中国经济故意放慢速度,拖了世界经济增长的后腿,您对此怎么看?您如何看待和评价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您对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有什么期待和建议?

  拉米:在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中,相较于过去,中国的增长速度将不可避免地放缓,这是正常的现象,是健康的调整,是为未来经济可持续的主动放缓,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不仅对未来中国经济健康发展,对世界经济持续发展都是有益的。鉴于中国发展的潜力和庞大人口的需求,未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仍将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是清晰的。

  未来,无论在中国发生什么或者不发生什么,它对世界有非常大的影响。为了保持经济增长,中国需要在以前成功的基础上开始新一轮的经济开放。通过贸易环境的一些开放,进一步促成国内一系列的改革,以实现更大的发展。中国应该从系统和机制建设的角度,不断提高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无论进行什么样的改革,总会有一部分人反对,改革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就像开车一样,有的人会拼命踩刹车,有的人拼命踩油门,如果同时踩刹车和油门的话,你想这个车会开成什么样,开这个车就不容易了。因此中国需要非常谨慎地制定好改革政策,驾驭好改革这辆汽车,毫无疑问,有时候改革的道路会非常的崎岖不平,但据我的判断,根据过去的经验,我感觉中国新一轮改革一定会成功,而且它会让整个中国受益,也会让全世界都受益。从WTO的视角,我对未来中国的期待是:

  一、中国有待在多哈回合谈判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目前,在多哈回合谈判进程中,没有中国的参与就不会有实质性的进展。因此,为推动多哈回合谈判取得进展,中国应该更多地参与谈判,更主动地向外开放市场,在其中发挥主要领导作用,特别在制定21世纪全球多边贸易新法规方面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当今的经济挑战需要新的全球性解决方案,中国在整个进程中的主导角色至关重要。目前中国比较关注国内的一些问题,希望中国在应对全球挑战时成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中国的发展需要稳定的外部环境,这种稳定来自稳健的全球货币体系,中国是重要的利益攸关方,应该积极参与全球经济的治理,包括争取在年内推动多哈回合就早期收获达成共识。中国更多地起到引领作用,发挥主动精神,是我的期待。

  二、努力加大开放公共采购市场。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目前正在谈判加入WTO成员自愿签署的《政府采购协议》(GPA),这意味着中国政府设法通过加入这一多边协议来帮助中方企业更多地进入协议签署经济体的市场,同时也显示中国政府的投资项目向外来竞争者开放的意愿。这一举措将使中国政府的采购变得更加开放、更加透明、更具竞争力。这也意味着中国愿意更大程度地实施其开放政策,同时也将惠及中方国内的改革政策。

  三、继续加大国内改革,促进内需拉动经济平衡发展。从整体看,中国经济已有了非常了不起的跨越式发展,但正像每个WTO成员一样,某些领域仍可通过改革来获得进一步完善。譬如,许多WTO成员普遍认为,中国过去经济快速发展主要依靠制造业和出口贸易来拉动,为取得外部经济更加平衡发展,中国也应该继续增加国内消费。这将意味着继续加大国内一系列的改革举措,其中包括对教育、研究及创新活动等有更多投资。

  四、要进一步开放服务领域。服务业在当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更加开放和有竞争力的服务业将给我们带来更多就业,也有利于促进中国制造业的升级。

  中国培育新的竞争优势,应更多地把注意力偏向服务

  文汇报:您在演讲中对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给予了较高评价,您认为,未来上海自贸区应该在哪些方面继续推进,在中国经济新一轮改革开放中应发挥怎样的作用?

  拉米:去年以来,中国新的领导采取了一些新的措施,取得了一些新进展,这些进展说明,中国已经充分地认识到,有必要去构建和过去完全不同的新的竞争优势。我认为,中国培育新的竞争优势,可能就是更多地把注意力偏向服务,而不应该再像过去这么关注商品。在构建新的竞争优势方面,上海自贸区能够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也很好地回应了世界经济出现的一些最新的变化。改革实践已证明边做边学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从中国的贸易开放和经济改革的早期开始,上海一直位于实验的第一线。我们看到,在过去一年里,中国的领导层作出了一些英明的选择,以科学的方法去做一些实验,通过上海自贸区这个“试验区”的一些项目,进行一些新的举措的一些尝试,进一步深化贸易、投资领域的改革和开放,取得成功经验之后,可以慢慢把它复制到其他一些地区。

  通过自贸区,可以对深化改革进行卓有成果的一些尝试。这方面上海自贸区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例如对企业设立和运营的支持,对于外商投资的国民待遇,进一步推动服务行业的发展,在行政管理方面进一步提高效率,对企业许可制度的调整,从而进一步地改善企业经营环境。还有很多其他的创新,一系列的便利化通关措施,包括海关的清关,从前端的审批到事中和事后监管等改革措施,这些都是关键的一些步骤,很大的一个转变,中国有很大的潜力。这些新的尝试促进了投资。

  值得称道的是,上海自贸区从正面清单转向了负面清单管理,这个听起来可能是比较技术的,正面清单就是说一切都是禁止的,除非政府同意,而负面清单正好相反,除非是在这个负面清单上,你都是可以做的,这个代表了一个很大的文化的转变,也就是监管文化的转变,负面清单这样的管理理念是非常好的。此外就是国民待遇,国民待遇也是一个非常大的进展,跟以前的监管环境相比,在金融领域的经营环境大大改善,自贸区正在试验金融业的自由化运作,还有跨境的资金流动、更多市场的利率、开放资本项目下人民币可自由兑换,上海自贸区金融领域的创新将会极大地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