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谈股论经-正文
“碳生意”机遇来临
南苏//www.workercn.cn2014-06-15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更多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参加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是企业积极履行企业责任的具体表现,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绿色低碳发展的现实需要。

  也许你还不了解碳交易,但未来,企业乃至个人势必与碳交易相连。事实证明,这一天已经不那么遥远了。

  “我国正研究启动全国碳交易市场建设,相关部门现在已开始着手制定国家碳排放交易制度,未来计划用约三年的时间建立起全国碳交易市场。”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副司长孙翠华明确表示。

  6月9日,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下的低碳新机遇”作为主题的第五届“地坛论坛”在北京召开,孙翠华正是在这样一个聚焦中国低碳发展和碳市场建设的年度会议上发表了上述言论。

  党的十八大明确要求要着力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又提出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参加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是企业积极履行企业责任、社会责任、经济责任的具体表现,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绿色低碳发展的现实需要。

  碳交易,离你有多远?

  伦敦被称为“雾都”是世人共知的,当中国的多个城市也慢慢向“雾都”靠近时,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就显得相当有必要。这也为碳交易在中国的崛起和繁荣提供了必要条件。

  二氧化碳排放、金融交易、节能减排,这都是碳交易的关键词。记者一直在想如何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碳交易,直到记者看到这样一个段子。

  某乡镇油脂厂老板为解决工厂经常停电减产问题,决定用当地最常见又最便宜的秸秆做燃料,建一个小发电厂。自他购买了一套400千瓦的秸秆发电设备后,一连串意想不到的“好事”就砸向了他的脑袋。一位自称外国咨询公司总经理的人要和他进行合作,满口都是“碳减排”、“CDM(碳市场)”……于是,这个准备因陋就简修建的发电小作坊摇身一变,成了一个投资9000万元人民币、规划容量1.2万千瓦的电厂。如果这个电厂建成开始发电,除了卖电,由于减排了二氧化碳,这位油脂厂老板每年还将获得100万美元甚至更高的收入。

  并不是人人都有这位老板的“运气”,更重要的是这个段子背后折射出碳交易背后存有实实在在的经济价值。

  碳交易的原理是,实体经济中的排放企业将其碳排放权根据各个实体的减排成本不同进行交易。一些持有较多排放权的企业可以将多余的指标出售给排放权不足的企业,碳排放权可以像一般的商品在排放企业间交易。

  目前,日本和欧美等发达国家及地区已通过碳交易取得了显著的环境和经济效益。如英国通过“以激励机制促进低碳发展”的气候政策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德国通过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做到了经济与环境双赢;美国堪萨斯州农民通过农田碳交易,获得了新的农业收入来源;日本则把碳排放权交易看做是“21世纪第一个巨大商机”,通过在世界各地大量购买和销售碳排放权,获得了巨额的经济收入。

  反观中国,2013年6月18日,深圳市启动全国首个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为中国碳排放权交易拉开了序幕。同时,深圳排放权交易市场对个人投资者开放,为全国人民打开了新的投资渠道。目前,全国7大碳交易试点省、市包括深圳、上海、北京、天津、广东、湖北已经启动交易,重庆将在本月19日启动碳交易。

  碳资产是继现金资产、实物资产、无形资产之后的第四类新型资产,成为我国各类企业和金融机构资产配置的重要组成成分。

  但事实上,对碳交易不甚了解以及驻足观望的情绪正在企业中蔓延。

  自2010年9月以来,广东省社科院环境经济与政策研究中心分别以江门市、肇庆市大旺产业园区为个案,组织开展了两期“中小企业参与低碳建设理论和实践探索”研究。调研显示,过半受访企业对碳交易不了解,大部分中小企业对低碳建设有积极性,但了解并不深入。

  毕竟,节能量交易在我国属于新生事物,驻足观望是更多企业选择的态度。这也催生了类似碳战军团这样的企业的诞生。

  深圳市碳战军团投资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郑志峰在地坛论坛上表示,在进行金融创新服务的同时,我们把研究成果输入给企业,提供咨询和培训服务。我们一直在做的《节能环保产业免费义务教育》项目,每一场花费是300~500万元,不仅是公益性的,更是免费的。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为在创新节能环保产业教育模式及培训体系,探索一条节能减排领域人才培养的新路子,打造一个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节能减排公众教育平台。

  可以这样总结,无论你是否愿意,低碳经济浪潮不可逆转。

  碳交易,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有数据显示,过去4年间,全球碳交易市场规模达每年500亿欧元。到2020年,全球碳交易总额有望达到3.5万亿美元,并将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交易市场。

  业内人士预计,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如果碳交易全面展开,我国每年对碳减排的需求量将在6亿-7亿吨,有可能成为世界第一大碳交易市场。环境改革与金融改革相结合将会产生巨大的产业和投资机会,环境产品服务的价格将大幅度提升。

  未来,我国将强制要求电力、钢铁、水泥、平板玻璃、化工、有色金属、航空等六行业提交碳排放数据。若不提交,这些行业的企业将失去参与碳排放交易的资格。

  主动与被动之间,效果也许会截然相反。

  若我国开征碳税,包括化工在内的六大行业企业将面临着一笔不菲的支出。对电网企业而言,以欧盟碳市场建立以来的低位碳价每吨7欧元(汇率按1:8.27)计算,国家电网公司2010年购电量为26809.89亿千瓦时,在碳交易存在的情况下,国家电网公司购电成本增加值为134.05亿元。

  不过,若企业能被分配到适度的免费碳配额或者节能减排将碳排放控制在配额范围内,反而可以增加盈利。

  “油脂厂老板”的真实版就在身边。

  河南省新乡市一家名为天洁生物发电有限公司的民营企业在去年8月,其减排的18.6万吨二氧化碳指标被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组织核查认定,在国际碳市场上达成交易,赚取外汇149.86万欧元,折合人民币约1209万元。这样成交额达千万级别的大宗交易,在国内民营企业中尚属首次。

  “参与国际碳市场交易,不仅可以获得‘绿色利润’,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开拓新的产业,还能推进‘绿色技术’发展,获得‘绿色信贷’、‘绿色融资’支持,赢得‘绿色形象’,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快速发展。”这就是天洁生物发电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玉林的生意经。

  业内专家指出,碳交易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引导,对于企业来说,这既是一个机遇,又是一个挑战,企业越早参与越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