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社会关注-正文
从原创到市场,本土音乐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www.workercn.cn2013-12-10来源:中国文化报
分享到:更多

  

  王 俊

  作为最具代表性的西方当代流行文化样本,音乐剧在中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尴尬。一方面,少数原版名剧市场火爆,业界对发展原创音乐剧呼声四起;另一方面,大众对音乐剧一知半解,音乐剧本土化道路艰难曲折。

  “舶来品”落地之旅不稳当

  《猫》、《歌剧魅影》、《巴黎圣母院》、《妈妈咪呀》、《悲惨世界》……这些名字,对中国文艺青年来说并不陌生。自从2002年《悲惨世界》首次登陆上海大剧院以来,越来越多的英文原版音乐剧抢滩中国市场,成为许多人挂在嘴边高谈阔论的城市文化风尚。

  而那些从纽约百老汇或伦敦西区归来的人,无不激动万分地描述着观赏音乐剧时的澎湃心情。更有人信誓旦旦地要让原创或半原创的音乐剧在国内大地上“星火燎原”。由此,《妈妈咪呀》、《猫》、《巴黎圣母院》先后有了中文版,以“译制片”的形式在国内巡演推广。《白蛇传》、《金沙》、《雪狼湖》、《蝶》、《电影之歌》等土生土长的音乐剧也挥金如土、喧嚣上演。

  在国内,音乐剧市场化的主要推手有三家机构:上海大剧院、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和亚洲联创公司。这三家机构的决策人物在不同时期为中国音乐剧发展画出的“路线图”竟然如此惊人的一致:分三步走——第一步,引进国外经典名剧,培育音乐剧市场;第二步,制作中文版的经典音乐剧,借此培育本土化的专业演员和运营人才;第三步,创作和制作本土音乐剧。

  在世界最大的音乐剧出品方——卡梅隆·麦金托什音乐剧公司的循循善诱和帮助下,中国的音乐剧摸着石头过河,以“无知者无畏”的姿态走过了最初10年的探索历程。也许是太心急,他们并没有严格地按照“三步走”的方略迈步,而是步履交错——一边引进原版剧目,一边就在雄心勃勃地翻译改编,同时难以按捺的原创冲动也催生出一批半生不熟的本土音乐剧。

  与音乐剧的发展现状比,中国的音乐剧教育似乎更加超前。早在1992年和1994年,在大多数中国人还不知音乐剧为何物的时候,中央戏剧学院、北京舞蹈学院两座高等艺术学府就先后开设了音乐剧专业。演员孙红雷,就是中戏第一届音乐剧班的毕业生。令人深思的是,由于整个中国并无音乐剧可演,孙红雷所在的音乐剧班100%转行。尽管如今演艺市场不知比当年成熟了多少倍,观众的消费能力也不可同日而语,但真正能够将音乐剧创作的雄心坚持到今天的,却屈指可数。作为“舶来品”的音乐剧,在中国的落地之旅并不稳当。

  “描红”终非长远之计

  在不成熟的市场环境中,对欧美经典音乐剧进行汉化移植,便成为一条捷径。这种犹如书法练习中“描红”的行为虽然亦步亦趋,却确实有很多项目尝到了甜头。从一年内全国巡演百场的中文版《妈妈咪呀》,到用中文演唱艾略特诗作的《猫》,再到《巴黎圣母院》,无不走了这条投机色彩浓厚的商业路线。

  然而,音乐剧毕竟是一种以歌唱为主线的舞台艺术。此种“描红”,无论临摹得多么惟妙惟肖,都难免产生“拷贝”带来的隔膜感,文化的差异、语言的分野和感官的错位,都为音乐剧在中国落地筑起了一道无形的隔离墙。《妈妈咪呀》去年到深圳演出时,笔者就深深感到,尽管翻译者已经绞尽脑汁在弥合两种不同语言之间的鸿沟,然而,单是这个在西方并不难理解的性解放题材的故事,就无论如何也无法“中国化”。

  原创音乐剧,则是萦绕在许多有志之士心中的又一个梦。李盾、三宝、小柯、关山、金培达……这些有才华、有决心的音乐人都以决绝甚至悲壮的姿态做出了不少探索。从艺术上来说,这些作品大多还属于“照猫画虎”之作。以《蝶》和《雪狼湖》为例,创作者信奉“故事要简单,要留有展示音乐和华丽场面的空间”的理念,结果依旧造成观念陈旧、故事老套、硬伤频频。

  中国的创作者们总想独辟蹊径,另创新路,却忽视了音乐剧的娱乐功能和都市文化特征,而使主题黏滞,音乐郁结,包袱沉重。在舞蹈上,编创者对爵士舞、拉丁舞这些现代舞蹈语汇把握生疏,导致音乐剧弄不好就成了不伦不类的“民族歌舞剧”,或者像个歌舞晚会,模糊了音乐剧的基本特征。

  落差不只在舞台之上

  好莱坞与百老汇的联手共谋,让《红磨坊》、《芝加哥》、《悲惨世界》、《狮子王》等音乐剧成为商业领域的吸金利器。在中国,只有一部陈可辛的《如果·爱》,算是吃了音乐剧电影的螃蟹,只可惜未能转化为现实版的音乐剧作品。

  尽管音乐剧目前在中国是个时髦的品种,然而这种赶时髦却多数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血本无归者比比皆是。

  在创作方面,是拷贝、模仿还是建立自己独有的风格体系,也成为当下中国音乐剧面临的课题。不过,表演只是全部环节中最后舞台呈现部分,而背后的产业化运作、人才培养、管理和营销机制,才是音乐剧的核心。国产音乐剧与纽约百老汇、伦敦西区的差距,绝不仅仅是舞台上,而是从台前到幕后的每一个环节、每一根链条上,都需要大量补课。

  音乐剧市场的培育并不仅仅是靠引进或改编经典剧目就能简单实现的,即使在市场已成熟的英美等国,音乐剧市场的培育仍在不断探索新的方式。尤其是单剧场的驻场场次和多场次的巡演能力,几乎成为当下中国音乐剧的短板。中国目前没有一家专门的音乐剧剧场,没有一部长期定点进行驻场演出的剧目。而被称为百老汇“四大名剧”的《猫》、《歌剧魅影》、《妈妈咪呀》、《悲惨世界》,无论哪一部都至少上演了5000场以上。在产业化方面的差距,完全不在一个级差。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