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社会关注-正文
让百姓出行更便捷吃喝更安全
——市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委员建言
//www.workercn.cn2014-06-03来源:天津日报
分享到:更多

  

  双周座谈会是人民政协的优良传统。2013年10月份以来,全国政协恢复双周协商座谈会制度。结合天津政协工作实际,经市政协党组和主席会议研究决定,2014年建立市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制度,通过定期邀请各界别委员就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和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协商讨论、提出意见建议,使双周协商座谈会成为沟通思想、增进共识、辅助决策、凝心聚力的协商平台。日前,在市政协举行的双周协商座谈会上,与会委员围绕“发展公共交通,改善出行环境”和“推进我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等专题积极议政建言,提出了许多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本期专栏予以摘登。

  科学规划改善出行环境

  发展公共交通、改善出行环境是提升群众生活品质、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必然要求。围绕我市公共交通规划建设管理相关问题,委员们建议:

  1.完善地铁线路规划,满足重点区域需求

  我市地铁建设发展不仅要满足现有需求,还应与重点区域建设同步进行。根据天津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中心城区未来发展的重点区域为西站地区、天钢柳林地区、解放南路、黑牛城道两侧、文化中心周边等地区,上述地区建成后将成为我市全新的中心商务区、现代综合服务区和居住区,聚集大量的就业人员和居住人口。建议提前建设地铁11号线,该线可将文化中心、文化中心南侧地区、黑牛城道两侧地区、解放南路核心商务区、天钢柳林地区串联在一起,满足重点区域建成后产生的交通需求。

  2.创新投融资建设机制,加快地铁项目建设

  目前我市地铁建设过程中存在投融资渠道单一、征地拆迁难度大、管线迁改工程复杂、地质地形造成施工风险高等问题,影响了地铁建设进度。建议创新投融资建设机制,加快地铁项目建设。一是创新投融资机制,探索投资主体多元化。转变市级财政统包统揽观念,多渠道募集建设资金。通过建设期补贴或运营期补贴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和经营。建立市级轨道交通专项资金,保证项目资金的稳定性,发挥政府性资金的引导作用。合理控制地铁沿线土地开发时序,力求项目资金和偿债资金周转平衡。要按照“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通过财税改革、政策优惠、线位规划等激发相关区县的积极性,逐步形成市区共建、联合投融资模式。二是创新前期工作机制,建立地铁项目储备。超前落实地铁建设立项、规划、用地、环评等问题,抓紧与国家有关部门对接,做到“早动手、早研究、早落实”,建立完备的项目储备,待具备条件时可以迅速启动实施。科学确定线路位置,与道路建设、旧城改造、交通枢纽、大型商业、区域开发等相结合,做到综合规划、同步建设。三是创新征收机制,建立区县主体征收模式。建议由市有关部门统一确定土地和房屋征收补偿标准和政策,由市国土房管部门负责总体征收工作,建设单位委托各区县负责具体组织征收。征收补偿费用实行区县包干制,市政府与各区县签订责任书,确保按期完成征收工作。四是创新迁改机制,建立规范的迁改补偿模式。地铁建设涉及供水、污水、雨水、电力、通信、热力等10余种管线切改,以及园林和道路的恢复、建设等工作,工程复杂。各管理部门和产权单位应积极支持和配合,设施迁改工期必须满足地铁工期计划,防止工期拖延。迁改工程费用应专款专用,包干使用。

  3.优化公交路网规划,保障公交路权优先

  应制定长期指导城市交通建设与发展的综合规划,合理安排停车场、首末站、换乘枢纽等站点,确保公交线网、场站及运营车辆的发展与土地开发的进程相协调。对于有条件的道路设置公交专用车道,给予公交车优先行驶权。要建立公交专用道网络和相应的监控系统,依法严处占用专用道、干扰公交正常运行的社会车辆。建议按照“分期建设、逐步成网”的原则,将主、次干道外侧作为公交专用道,可分时段严禁其他车辆进入,在部分路段采取公交车借用非机动车道、设立港湾式停靠站等措施,在单行干道上设立公交逆行专用道,在交叉口进口设置公交专用进口道,逐步形成公交优先的通行道路网络,使公交可以其快速、准时、优质服务吸引大量乘客。

  4.加强公交场站建设,提高公交整体效能

  建议理顺体制机制,明确建设主体和建设资金来源,加快换乘枢纽和公交场站建设,有效提高公交整体效能。换乘枢纽和公交场站建设应与重点开发地区、功能区、新城、组团建设相结合,与城市综合体、居住区、学校、医院、商场等大型公建配套设施建设相结合。可依托火车站、机场、长途客运站、旅游集散中心等交通节点,加快推进交通枢纽和换乘中心建设,实现公共交通与市外交通有序转换。可与轨道交通同步建设公交车换乘停车场,实现轨道交通站点和公交车首末站的同台同站零距离换乘。应尽快打通新建成场站周边路网,为启用场站创造条件。加快港湾式公交停靠站和停保场建设,逐步实现占道停靠的公交车退道进站。

  5.完善交通接驳体系,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

  建议成立公交“喂给”公司,运营地铁、地面公交与其他交通方式接驳的“喂给”线路。由于“喂给”线路多为短途运输,可赋予一定的运营自主权,鼓励采用小型车辆,实行间隔时间灵活的运营模式,既满足群众需求,提高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又可以保证企业经营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议在地铁、地面公交站点和大型居住区附近设立机动车停车场和公共自行车租赁站,有效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

  6.建立交通信息中心,提升智能管理水平

  目前,我市公安交管、市政、公交、地铁、运管等部门都拥有或正在建设本系统的交通信息管理或调度运营中心,但彼此之间互不沟通,各部门之间的信息系统无法实现资源共享与信息整合利用。建议我市建立综合交通信息中心,按照“分散采集、按需共享、多级集成、分层发布”的原则,整合城市交通各种信息资源。具体来说,就是合理利用现有信息系统资源,由各相关部门分散采集交通信息;在需求分析基础上,明确共享信息范围和整合程度;对各类交通信息内容进行加工集成;对跨平台的信息和全市范围内的交通信息由政府授权进行统一发布,对各部门应用系统的信息由本部门发布。整合后的交通信息系统不仅为政府科学、快速决策提供支持,也可使我市交通管理智能化水平得到提升。

  多措并举捍卫舌尖安全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经济社会越发展,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的要求就越高,食品安全问题就越敏感。通过深入调研,委员们就建立无缝衔接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提高违法成本、行政监管和追责、加快建设和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信息服务平台等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建立无缝衔接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将分散在各部门的监管职责进行合理的整合,消除食品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之间食品监管的缝隙,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无缝监管。从市到区县到街镇到社区,每个层面都要监管职责明确,不留死角和空白。一是尽快完善我市监管机构体制改革和职能转变。建立起严格有效的监管体制机制。二是理顺内部机构关系。机构整合后,应打破原有监管模式和思维定式,进一步优化业务流程、完善效能机制,在提高监管水平上下功夫。三是在现有体制下,要继续发挥食品安全委员会的作用,形成协调配合、相互支撑、紧密衔接的监管机制,切实做好体制改革前我市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2.提高违法成本,保持严打的“高压线”

  一是用铁腕打击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切实解决“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问题,让不法分子付出高昂代价,使其不敢以身试法。二是从“集中治理”向“常态化治理”过渡。集中治理整顿是解决食品安全突出问题的有效手段,但却容易被违法者打游击钻空子,只有握紧“集中治理”和“常态治理”的双拳,才会让不法分子闻风丧胆,无处可逃。食品安全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必须要做到天天抓、月月讲,并且要有实效,才能让百姓放心。三是实施重典严打犯罪。要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台的《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为法律依据,对违法犯罪加大惩治力度,做到对食品安全问题零容忍。四是利用高科技手段解决难点问题。如杜绝地沟油等餐饮废弃物回流问题,应加快餐饮废弃物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利用,有效推动餐饮废弃物的规范化处置。应建立对餐饮废弃物管理的申报制度、备案制度、台账制度,制定对守法餐饮企业的奖励机制和优惠政策。

  3.强化监管职责,加大追责力度

  一是要充实监管力量。在现有人员的基础上,试行从市、区到街道和社区的“食品安全信息员制度”,以此来弥补人员不足的缺憾。要加强监管队伍的建设,推进监管工作制度化、标准化。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加强装备建设,配备必需的快检设备和现场调查取证设备等,提高执法能力和监管水平。二是加强队伍内部的管理和建设。要建立严格的辞退和追责制度。工作人员徇私枉法、工作不力的要给予纪律处分或辞退。相关领导违法违纪的要追究其行政责任和法律责任。三是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目前我国共有食品标准近5000项,近几年新公布了302项国家标准,但仍存在标准缺失、过时、交叉等突出问题。建议由市人大立法,对我市相关食品法律法规做补充规定。将社区街道的市场食品纳入监管范围,即凡从批发市场进货的摊贩应该有批发市场的出、进货证明,凡自制食品应纳入市场食品安全检查范围。建议市农委与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共同建立常设机构,对蔬菜和水果等种植产品要严格从源头监管施用农药的种类及用量,对鱼虾类养殖场的水质、饲料、防疫药物等也要从源头监管。

  4.加快建设我市食品安全监管与信息服务平台

  一是充实完善数据信息。建议各参加单位在市食品安全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克服食品安全监管职责调整和工作依据不完善的困难,明确时间表,及时补充完善各自监管职责范围内的数据信息,并做到及时更新,以确保网站的运行和各类功能的正常使用。二是加强数据的深度开发利用。各食品安全监管单位要实现从经验管理向信息化管理的转变,实现各类信息的深度管理和应用,充分利用“平台”提高我市食品安全监管水平,提高政府公信力。三是尽快下发规范性文件,建立“平台”长效运行维护机制。要尽快正式下发《食品安全监管与信息服务平台管理办法》,以明确“平台”的建设规范、各部门职责、日常组织维护等内容,保障系统长效稳定运行。同时要下发配套运行管理规则,确定各类信息的责任单位,明确信息提供和使用要求,规范各单位基于“平台”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应用,保障“平台”安全稳定运行。四是调整优化平台结构,尽快启动、完善相关功能。尽快明确“食品安全在线举报投诉”工作的流程及各部门职责,启动“在线举报投诉”功能,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监督力量。在公众服务网站上公开各类食品企业的行政许可信息,方便群众查询。并建立“黑名单制度”,及时公布违法企业名单,充分发挥平台的监管作用。

  5.营造食品安全人人有责的社会氛围

  一是引导消费者树立维权意识。据了解,目前只有不到8%的消费者在购买到质量有问题的食品时,会选择向监管部门投诉或者是向媒体曝光。可见,政府和媒体在食品安全监管和宣传方面的作用对消费者的影响还比较有限。建议政府积极引导消费者树立维权意识,将问题食品挡在餐桌之外。还要加大食品安全进社区的宣传力度,通过食品安全信息平台的建设和社区食品安全信息员等途径,使消费者遇到食品安全问题时能够及时申诉维权。二是加强食品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通过对食品企业进行社会责任宣传,定期发布食品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等形式,使企业在创造利润的同时,更要对消费者和社会负责。要使企业意识到履行社会责任有利于树立其良好的社会形象,增加企业的社会信用度。三是发挥食品行业协会的作用。行业协会是政府监管的有力补充,在进行自我监管、维护市场秩序、促进行业自律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要使用多种手段充分调动行业协会的积极性。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