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叶匡政//www.workercn.cn2014-01-07来源:深圳特区报
分享到:更多

  

  孙中山最喜欢题写的字句是“天下为公”,因他的推崇,国人对这四个字非常熟悉。这是四个简单的汉字,人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所以对它出自《礼记》孔子之口这个事实,反而不大在意了。

  孔子去鲁国参加祭祀,祭祀后和弟子们在宗庙外的楼台上观赏风景,他突然发出长叹。弟子言偃问:“老师,你为何叹息呵?”孔子对当时天下成为君王一家的现实非常不满,于是对弟子谈到他理想中的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孔子一口气还说了很多,可见这些话在心中郁积已久。

  令人颇为伤感的是,二千多年后的今天,这仍然是我们对未来社会的理想。孔子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是:大道通达的年代,天下是民众共有的。选举贤能的人,把领袖的位置传给他,人们讲信用重和睦。因此人们不只是爱自己的亲人,不只是把自己的孩子当孩子。要使老人得以安享天年,成人有用武之地,儿童可以健康成长,鳏寡孤独的人及残废、有病的人都能得到供养。男人有合适的职业,女人能适时地婚嫁。人们反对浪费财物,但也不会据为己有;人们讨厌偷懒的人,但也不会让别人只为自己出力。所以阴谋都得不到施展,盗贼也不会发生,外出时都不用关门,这就是大同社会呵。

  “天下为公”不仅是儒家的社会理想,也是儒家确立政治公平思想的一个理论前提。对于天下为公,《太公六韬》中借姜太公之口有过一个解释:“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据考证此书是战国学者假借姜太公之名所撰,即便是那时,能明确提出这样的政治观念,也是难能可贵的。

  西周前,君王把自己的政治权利看作祖先所授,祖先是他们虔诚供奉的上帝。所以夏桀把自己比作太阳,殷纣王更把王国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到了西周,虽有“以德配天”的观念,但仍旧很模糊。春秋后,儒家知识分子虽无力改变君王统治现状,但他们开始着力创造一种对“天”的信仰,这里的“天”其实是以民意和正义为核心的。儒家知识分子的目的是让“天”凌驾于君王统治之上,这样来达成对执政者的约束,所以《尚书》有言“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而孔子会说“畏天命”、“唯天为大”,孟子则明确地说“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而是“天与之”。这里的天,随着他们的论述,也多被替换成了民意与正义。

  孔子也是在这个基础上,提出:“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既然决定天下等级尊卑的权力不再属于君王了,那么打破以血缘为原则的选才标准才成为可能,社会政治结构才能真正得到变革。孔子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就是对知识分子提出的要求,意为不要发愁得不到职位,但要担心有没有任职的本领。孔子这时已经把“人”与“位”的关系,看作与血缘无关了。孔子更是在这个意义上,说到“君君,臣臣”这句话的意思是:君要有君的样子,臣要有臣的样子,其实强调的是“选贤与能”。

  “天下为公”的提出无疑是一次重大的观念革命,包括孟子后来的“天民合一”观,都是在这个体系中说的。孟子在谈到君王的地位获得时说:“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 用白话说就是:让他主持祭祀,所有神明来享用了,说明天授予他了;让他主持政务,政务得以治理,百姓非常满意,说明民众授予他了。正因为有了天下为公、天民合一的思想基础,孟子会赞成诛杀“独夫”。在儒家思想中,如果“君不君”,民众革暴君之命是被看作正义而合法的,这一政治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作者系北京文化学者 )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