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中华古代治水奇迹(组图)
//www.workercn.cn2014-05-21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西门豹治邺与漳水十二渠

  很多人在中学课本上都学到过《西门豹治邺》的课文。而这篇课文反映的,正是上古时代一项伟大的治水工程—漳水十二渠的修建。

  郭松义所著的《水利史话》一书中写到,漳水十二渠也叫做西门渠,是战国初期魏国邺令西门豹主持修建的引水工程。邺地即今天河北磁县、临漳一带,有漳水流经其地。漳水的上源在山西东南部山区,源头很多。到了平原以后,由于各支流汇注一起水量骤增,往往上游雨水稍多,漳水河床便无法容纳,要泛滥成灾。当地巫婆勾结一些土豪劣绅,利用人们对水害的畏惧心理,大搞祭河活动,借机聚敛钱财,还将无辜女子作为祭品予以残害。西门豹就任邺令后,对此感到愤怒。他一面惩办巫婆和劣绅,一面兴修水利工程,开凿十二渠,引漳水灌溉田地。原来漳水两岸都是盐碱地,土质很差,田地产量只相当于邻近好地的一半,水渠修通后,人们引水灌田洗碱,也可填淤加肥,把盐碱地改造为盛产稻粱的膏腴之地。

  西门豹以后,又过了一百多年,有一个名叫史起的人到邺地做官。他对漳水工程又作了进一步修整,所以有“西门溉其前,史起灌其后”的说法。

  据专家们研究,漳水十二渠属于多渠口有坝取水。根据后来曹魏时重修西门渠时的规划,每隔一定距离修一道低滚水坝,共12座,分出12个口。各口上均安设水闸,然后分入12道水渠,对于清淤、维修都很方便。在后世很长一段时期,人们始终受到西门渠的惠泽。

  到唐至德年间后,漳水十二渠渠道逐渐被全部埋废。新中国成立后,在河北省磁县境内清漳河和浊漳河汇流处的岳城,修建了一座大水库,根本免除了漳河下游沿河两岸的河北、山东、河南一些地区的水灾,并使200多万亩农田得以灌溉。

  都江堰造就了“天府之国”

  都江堰在今四川都江堰市,位于长江支流岷江从川西北山区峡谷进入平原的交接点上。从地形来看,成都平原好像一柄摊开的折扇,而都江堰则是扇柄的转枢。成都平原的整个地势从岷江出山口玉垒山,向东南倾斜,坡度很大,都江堰距成都50公里,而落差竟达273米。在古代,每当岷江洪水泛滥,成都平原就是一片汪洋;一遇旱灾,又是赤地千里。

  公元前301年,秦昭王派司马错统一蜀地,又命李冰为蜀郡守。李冰是中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水利专家,“能知天文地理”。李冰父子来到四川后,经过仔细勘察,决心率领民众建设都江堰工程,时间约在公元前256年至前251年之间。

  都江堰的整体规划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可以引水灌田、变害为利。

  首先,李冰父子决心凿穿玉垒山引水。因为只有打通玉垒山,使岷江水能够流向东边,才可以使西边的江水不再泛滥,同时也能解除东边地区的干旱。这是治水患的关键环节,也是都江堰工程的第一步。由于当时还未发明火药,李冰便带领民众以火烧石,使岩石爆裂,终于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20米、高40米、长80米的山口。因其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

  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为了使岷江水能够顺利东流且保持一定的流量,李冰在开凿完宝瓶口以后,又决定在岷江中修筑分水堰,将江水分为两支:一支顺江而下,另一支被迫流入宝瓶口。由于分水堰前端的形状好像一条鱼的头部,所以被称为“鱼嘴”。

  鱼嘴的建成将上游的江水一分为二:西边称为外江,它沿岷江顺流而下;东边称为内江,它流入宝瓶口。由于内江窄而深,外江宽而浅,这样枯水季节水位较低,则60%的江水流入河床低的内江,保证了成都平原的生产生活用水;而当洪水来临,由于水位较高,于是大部分江水从江面较宽的外江排走,这种自动分配内外江水量的设计就是所谓的“四六分水”。

  为了进一步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防止灌溉区的水量忽大忽小、不能保持稳定的情况,李冰又在鱼嘴分水堤的尾部,靠着宝瓶口的地方,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飞沙堰”溢洪道。

  在李冰父子的组织带领下,人们克服重重困难,经过八年的努力,终于建成了这一历史工程—都江堰。

  都江堰是一项结合防洪、灌溉、抗旱、运输的多功能水利工程体系。它成功地解决了分水、引水、排沙和稳定地供应平原地区灌溉水量等许多复杂问题。东晋人写的《华阳国志》里,具体描述了自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的富庶景象:岷江上游的竹木等山货,从此可顺流而下;引入的渠水则满足了开辟稻田的需要,自此沃野千里。不但如此,都江堰还能旱则引水灌溉,涝则排水外泄,做到了水旱听从人的使唤。由此,天下人都羡慕地称呼成都平原为“天府之国”。

  都江堰工程的具体位置和建筑规模在后来的维修续建中曾有所变化,但它的基本规制,在李冰时代已经奠定了。

  “阴谋论”背景下的郑国渠

  在春秋战国时期修建的一系列水利工程中,郑国渠是规模很大而又影响深远的一个。关于郑国渠的修建,还有一个有趣的历史故事。

  郑国渠的地点在今陕西关中平原偏北部,也就是泾水以东、洛水以西沿渭河一带。此地干旱少雨,地下水埋藏又浅,农田因缺乏浇灌而盐碱化,严重地影响了农业生产。凿渠引水,便是化恶土为良田的一项重要措施。

  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元年)秦王采纳韩国人郑国的建议,并由郑国主持兴修这条大型灌溉渠,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300余里,是以泾水为水源,灌溉渭水北面农田的水利工程。

  然而,据说这条灌溉渠的修建是出于韩国的“阴谋”。当时秦国日益富强,严重威胁到东方六国安全,首当其冲的便是邻近的韩国。为实施“疲秦”之计,韩王决定派水利工程专家郑国去秦国,劝说秦王开挖一条大灌渠,企图借此消耗他们的人力物力,使之无力出兵东进攻打韩国。

  据说,秦王很快识破了这个“阴谋”。秦王派人抓来郑国要杀死他。郑国却慷慨陈词说:我修这条渠诚然能暂时延缓韩国生存的时间,但却为秦国建立了万世之功。秦王听后觉得很有道理,就让他继续效力修渠。前后花费了十多年时间,渠道终于建成,而秦国也更加富强,并终于完成了统一大业。人们为了纪念郑国的功劳,便把这条渠叫做郑国渠。

  灵渠连接长江珠江两大水系

  位于今天广西兴安县境内,建成于公元前214年的灵渠,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灵渠的修建,连结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对岭南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为了完成统一中国大业,接着向岭南地区发动了战争。战争打得很不顺利,最重要的一点是岭南地区山路崎岖,运输线太长,粮食接济不上。因此,解决军粮的运输问题,成了当时决定这场战争胜败的关键。

  战争的暂时挫折,没有动摇秦始皇统一岭南的意志。他通过将领们对兴安地形的了解,果断地作出了“使监禄凿渠运粮”的决定。

  在史禄的主持下,经过秦军与被征发民众的艰苦劳动,几经寒暑,灵渠开凿成功。至此,从湘江用船运来的粮饷,可以通过灵渠,进入漓江,源源不断地运至前线,保证前方的需要。至秦始皇33年,秦军终于全部攻下了岭南,设置了桂林、南海、象郡,并派兵戍守。至此,秦始皇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大业,而灵渠则为完成这一伟大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湘江和漓江,在兴安境内东西相距25公里。如果要开凿一条运河把它们连接起来,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任务是相当艰巨的。灵渠从建成到现在已有二千余年。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它也有一个由粗创到逐步完善的过程。秦代的灵渠,有哪些具体建筑无史实可考,但从史料记载来看,秦代灵渠的建构与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灵渠已基本相同。而今天,湘、桂间铁路和公路建成后,灵渠已被改造为以灌溉为主的渠道。

  延伸阅读

  京杭大运河2500年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这条运河的修建,经历过复杂、漫长的历史过程,也可以说从上古时期就开始了。

  最早开挖的一段叫邗沟

  京杭大运河最早形成的一段叫作“邗沟”,从公元前486年始凿。当时统治长江下游一带的吴国君主夫差,在攻克了楚国、越国之后,挡在他面前的只有齐国,夫差为了北伐齐国,争夺中原霸主地位,调集民夫开挖自今扬州向东北,经射阳湖到淮安入淮河的运河,因途经邗城,故得名“邗沟”,全长170公里,连接了长江与淮河,成为大运河最早修建的一段。

  运河从诞生之初的那天起,就是为水上运输而生的。

  隋炀帝开挖运河贯通南北

  公元7世纪初隋炀帝建立统治后,迁都洛阳。为了控制江南广大地区,使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丰富物资运往洛阳,隋炀帝于大业元年(公元605年)下令开凿洛阳到江苏清江(今淮安市)约1000公里长的“通济渠”,直接沟通黄河与淮河的交通。

  隋炀帝在开挖通济渠的同时,又征发淮南的10万百姓,整修山阳渎。山阳渎北起淮河边上的山阳县(今淮安),南到江都县的扬子津(今扬州南),沟通了淮河与长江两大水系。山阳渎基本上沿用原来邗沟的旧道。

  通济渠和山阳渎,从北到南把黄河、淮河、长江连在一起,是隋代最重要的运河渠道。

  公元608年,隋炀帝又下令开凿从洛阳经山东临清至河北涿郡(今北京西南)长约1000公里的“永济渠”。至此,通贯南北的大运河形成了雏形。

  元代形成京杭大运河

  在13世纪末元朝定都北京后,为了使南北相连,不再绕道洛阳,必须开凿运河把粮食从南方运到北方。为此先后开凿了三段河道,把原来以洛阳为中心的隋代横向运河,修筑成以大都为中心,南下直达杭州的纵向大运河。

  元朝花了10年时间,先后开挖了“洛州河”和“会通河”,把天津至江苏清江之间的天然河道和湖泊连接起来,清江以南连接邗沟和江南运河,直达杭州。而北京与天津之间,原有运河已废,又新修“通惠河”。这样,新的京杭大运河比绕道洛阳的隋唐大运河缩短了九百多公里。

  京杭大运河水向哪边流?

  京杭运河的流向、水源和排蓄条件在各段均不相同,非常复杂,流向总体概括为天津、东平湖、长江、丹阳四个节点,两种流向:

  天津(海河)以北的通惠河、北运河,自北向南流;

  天津与东平湖之间的南运河、鲁北运河,自南向北流;

  东平湖与长江之间的鲁南运河、中运河、里运河,自北向南流;

  长江与长江以南的丹阳之间河段,自南向北流;

  丹阳以南河段(江南运河),自北向南流。

  本文来源:北京日报

1 2 共2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