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军事国际-正文
东西方海洋贸易文化交流之路
李庆新//www.workercn.cn2014-03-11来源:深圳特区报
分享到:更多

  

南海丝绸之路南线示意图。该线是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开辟的、最主要航线。

  ■ 李庆新

  提 要

  丝绸之路一词,最早由19世纪70年代德国地理学家、地质学家李希霍芬( Richthofen,Fendinand Von)在《中国旅行记》(第1卷)提出,他在谈到中国经西域到希腊、罗马的陆上交通路线时,鉴于大量的中国丝绸和丝织品经此路运销西方,遂称之为丝绸之路。

  东西方各国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进行经贸交往,丰富彼此间的经济生活,分享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

  从中国沿海起航的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有两条:一是东海丝绸之路,分北线和南线。一条是南海丝绸之路,分南线和东线,其中南线是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开辟的、最主要航线。东线开辟于16世纪大航海时代,自广州、澳门、漳州月港起航,抵菲律宾马尼拉,再横渡太平洋到美洲新大陆。

  A

  东南沿海在秦汉时期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发祥地,此后两千多年,海上丝绸之路不断发展

  20世纪英国伟大的思想家罗素指出:“不同文明的接触,已经常常成为人类进步的里程碑。”而文明的接触与交流通常通过一定的交通渠道,海上丝绸之路就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

  古代连接东西方的交通道路,有海陆两途。陆路东端起自中国渭水流域,向西沿河西走廊,进入中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北非,早在公元前二世纪已经形成。在此后两千余年里,大量的中国丝绸和丝织品皆经此路运销西方,故称为丝绸之路。海路东端自中国东南沿海港口,往南穿越南海,经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波斯湾地区,远及东非、欧洲;或从北方沿海通过东海前往日本、朝鲜。此路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一词,最早由19世纪70年代德国地理学家、地质学家李希霍芬( Richthofen,Fendinand Von)在《中国旅行记》(第1卷)提出,他在谈到中国经西域到希腊、罗马的陆上交通路线时,鉴于大量的中国丝绸和丝织品经此路运销西方,遂称之为丝绸之路。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施“‘丝绸之路’:对话之路综合考察”项目。1990年,推进海上丝绸之路综合考察。此后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广为人知,被广泛使用。

  在公元前后几个世纪里,中国、印度、波斯、阿拉伯、希腊、罗马、埃及等文明古国不约而同地致力于经营海上交通与海洋贸易,为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贯通作出了各自的重要贡献。中国沿海地区是东方海洋文明的中心,尤其是东南沿海,秦汉时期就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发祥地。此后两千余年,海上丝绸之路不断发展,变化很大。从中国沿海起航的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有两条:

  一是东海丝绸之路,分北线和南线。北线自登州、莱州起航,越渤海,经百济、对马、壹岐等海域,抵日本博多、难波。南线自楚州、扬州、越州、明州等地起航,渡海抵日本。

  二是南海丝绸之路,分南线和东线,其中南线是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开辟的、最主要航线。自番禺(今广州)、徐闻、合浦起航,进入南海,沿着中南半岛沿海海域,穿越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至西亚和非洲东海岸各国,支线经波斯湾、红海,延伸至欧洲。东线开辟于16世纪大航海时代,自广州、澳门、漳州月港起航,抵菲律宾马尼拉,再横渡太平洋到美洲新大陆。

  B

  海上丝绸之路面向东北亚、东南亚、印度洋以及波斯湾、东非沿海,其历史进程经过了几个重要阶段

  从中国起航的海上丝绸之路,面向东北亚、东南亚、印度洋以及波斯湾、东非沿海,其历史进程经过了几个重要阶段。

  形成期——秦汉时期。秦汉之际,赵佗在岭南建立具有海洋性格的南越国,势力东到闽越,西抵黔滇,南至今越南中部,与中国北方的匈奴号称“强胡劲越”,拥有发达的造船业和强大的海军,主导着南海交通与贸易。番禺作为南越国的国都和岭南中心城市,是南海北岸的主要港口和舶来品集散中心。1982年,南越王墓出土的具有波斯风格的银盒、两河流域工艺制作的金珠泡饰、非洲原支象牙等珍贵文物,见证了当时“番禺都会”的贸易实况。南越国时期的对外贸易,不仅奠定了番禺作为南海沿岸的贸易中心与交通枢纽地位,而且为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南越,派遣使者从徐闻、合浦等地前往南海地区,最远到达印度半岛南部的黄支国和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这是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从岭南番禺、徐闻、合浦等港口起航西行,与从地中海、波斯湾、印度洋沿海港口出发往东航行的海上航线,在印度洋上相遇并实现了对接,标志着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已经贯通。

  发展期——魏晋南北朝。这一时期是中国的分裂割据时期,南方六朝政权(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因为与北方对峙,更注重向南方海洋发展,南方较为安定的环境与不断加快的开发进程,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以及航海经验的积累,也为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提供良好条件,从广东到东南亚各国的商船已经不再沿着海岸近海,而能够在深海航行。南海丝路开辟了自广州起航,经海南岛东面海域,穿越西沙群岛海面的深海航线。这条航线穿越马六甲海峡、印度洋后,向西延伸到了西亚地区。

  繁荣期——隋唐时期。隋唐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社会经济取得了高度的发展,并创造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空前强大的国力,唐朝成为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之一。中国与西方的交通以陆路为主转向以海路为主,海上丝绸之路进入大发展时期。唐朝宰相贾耽撰《皇华四达记》记录了从沿边州郡进入“四夷”的七条路线,其中登州海行入高丽渤海道、广州通海夷道为主要海路。广州通海夷道贯穿南海、印度洋、波斯湾和东非海岸的9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中古世界最长的远洋航线,亚、非洲际海上大动脉。

  唐代南海丝绸之路与东南沿海交通紧密对接,并与航向日本、朝鲜的东海丝绸之路相连接,交州、广州、泉州、明州(宁波)、扬州、登州等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港口。唐朝在广州设立市舶使,创立新的贸易管理制度,宋代以后在其他港口设置市舶司,一直到清代,始为海关制度取代,对海上丝绸之路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鼎盛期——宋元时期。元时期中国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明显提高,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中国商船的远航能力大为加强。更重要的是宋代社会经济发展远超前代,私人海上贸易在政府鼓励下得到极大发展。元朝在经济上采用重商政策,鼓励海外贸易,海上丝绸之路发展进入鼎盛阶段。

  宋代先后在广州、明州、杭州、泉州、温州、秀州和密州等沿海港口设置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而以粤、闽、浙最为紧要,合称“三路市舶”。神宗时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海洋贸易管理条例——《广州市舶条》,元代对海外贸易的法规进行修订,先后颁行了《至元市舶法》、《延祐市舶法》。

  转折期——明清时期。15-18世纪是人类历史重大变革时代。欧洲人开启的地理大发现与大航海时代,开辟了世界海洋贸易新时代。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相比较,这一时期东西方海上交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西欧商人的海上殖民与扩张,改变了传统海上丝绸之路以和平贸易为基调的特性。明清帝国长期采取海禁政策,压制了唐宋以来蓬勃发展的海洋贸易,长期关闭除广东之外的福建、浙江市舶司。清朝统一台湾后,在沿海设置了粤、闽、浙、江四海关,由于历史、地理、政治等因素,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逐渐集中到广东。1757年,清廷将对欧洲贸易限于广州,即所谓的“一口通商”,一直到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为止。

  经过西人的航海扩张,东西方海洋交通纳入了全球海洋贸易网络。从西欧出发前往中国的航线除传统的海上丝绸之路外,新辟两条:一是沿非洲西海岸南下,绕过非洲南端好望角,横渡印度洋,经苏门答腊岛西南部海面穿越巽他海峡,北上进入南海,到达澳门和广州;或者绕道马六甲海峡,从中南半岛海面到达广州。另一条是横渡大西洋,从美洲绕过麦哲伦海峡,横渡太平洋,航行至菲律宾群岛,再从菲律宾出发,直航到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后来美国加入对华贸易,美国船舶又开辟了新的太平洋航线。

  在人类漫长的文明进程中,海上丝绸之路把东西方各国各民族联结在一起,东西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接触、交流、互动与友好往来,带动世界历史不断向前发展,谱写人类海洋文明最华彩的、最富有成果的篇章,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重要的贡献。

  C

  海上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海上交通、海洋贸易的通道,是东西方和平交往、增进友谊的纽带

  早在1900多年前,罗马帝国的学者老普林尼(Gaius Plinius Secundus)在《自然史》中说过这么一句话:“在世界不同地方保持这种不间断的贸易往来,正如人的身体吸收营养一样,是十分有益的!”中国产品历来受到国际市场的欢迎。唐代以前,中国对外贸易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绸和黄金。进口的商品,主要是香料、珠玑、翠羽、犀角、象牙、玳瑁、琉璃、玻璃、玛瑙及各种宝石等奢侈品。唐代以后,陶瓷受到海外市场青睐,成为另一种主要输出商品。明末,茶叶传入欧洲,至清代成为中国最大宗的出口商品。中国进口商品除了传统的南海诸国土特产外,明清以后增加了西洋毛织品、棉织品、钟表、香水、皮毛、金属等。东西方各国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进行经贸交往,丰富彼此间的经济生活,分享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

  古代中国是东亚文明的中心。秦汉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开通之后,远至印度、罗马帝国的外国商人、使节,都沿着这条航路,往来沿海地区,进入中国内地。唐朝海路大通,中外交往盛况空前,与中国有官方关系的国家和地区多达70余个。唐诗云:“开元太平时,万国贺丰岁”;“梯航万国来,争相贡金帛。”宋元时期与中国有交往的国家、地区多达140多个。从地中海西部的西班牙南部,经过地中海,非洲东部,穿过印度洋各国,到中南半岛和南海诸国,直至中国东南沿海各地,都在海上丝绸之路所编织的海洋贸易网络之中。明初经过郑和下西洋等事件推动,永乐朝有46个国家由海路前来朝贡。16世纪中叶以后,中国对外关系与对外贸易主要对象由东南亚转向欧美国家,西方商人开始主导东西方海洋贸易。

  此外,海上丝绸之路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伊斯兰教“圣训”记载了创始人穆罕默德的一条训教:“学问,即使远在中国,亦当求得之。”这条训教也许出自后世,但曾经激励不少穆斯林东来中国寻求学问。唐宋时期,中国文化技术受到阿拉伯人的关注和赞赏,许多中国器物为阿拉伯人所使用,其制作技艺随之西传。中国的纺织、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制瓷等工艺技术,绘画等艺术手法,儒家、道家思想,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海外,对周边国家和地区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新航路开辟后,长期对欧美国家通商的广州、澳门口岸聚集了众多形形色色的西方商人、船员、传教士、旅行家、艺术家、科学家。他们把中国经典古籍翻译介绍到西方,解说中国传统文化,推动欧美汉学研究的发展。带有浓郁东方情调的工艺美术品、服装、瓷器、扇子、绣品、银器、家具等被带到欧洲,在建筑、园艺、制瓷、绘画、家具等行业引起追捧效仿,掀起兴盛一时的“中国时尚”,并形成被称为“洛可可”(Rococo)的新艺术。

  与此同时,西方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天文、历算、医学等科技知识,佛教、伊斯兰教、摩尼教、景教等宗教,通过海路传入中国,经过中国化改造,与传统文化互相融合,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系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广东海洋史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