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滚动-正文
“新乡贤”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建构
王先明//www.workercn.cn2014-08-20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新乡贤”与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上的价值目标。这一国家价值目标实现的基础在乡村社会。“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当“三农”问题凸现为我国现代化战略发展的瓶颈时,中国社会实现小康的梦想的关键所在就是乡村。“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为此,习总书记精辟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不难发现,乡村发展的滞后性固然有多种因素,而精英人才流失所造成的乡村内驱力缺乏是主因之一。“新乡贤”社会力量的凝聚,恰恰抓住了建构乡村内驱力的关节点。他们是一批有奉献精神的现代精英,从乡村走出去的他们回归乡土,以自己的经验、学识、专长、技艺、财富以及文化修养和道德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和治理,既是乡村社会—文化建设的主导力量,也是发育和培养乡村社会发展内驱力的根本所在。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它既是具有时代高度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当代体现。它是我们每个公民社会化的基本准则。传统时代能够端坐于乡贤祠的乡贤们,都是个体品行与社会价值取向备受尊崇的贤士。“新乡贤”是新时代社会主义价值观在个人层面上塑造的榜样力量。“新乡贤”文化建设,既是传统乡村社会型塑的“尚贤敬德,奋进向上,造福桑梓”人格品德的传承,也是其传统品格在当今核心价值观层面上的提升和高扬。

  更为重要的是,“新乡贤”是一个具有榜样性的社会群体,一定意义上他们是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上的实践者。因此,这一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是连接个人层面的价值取向与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的纽带。人创造着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新乡贤”建设既是新时代中国人源自生活的创造,又是现代乡村文明环境建构的要素之一。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新乡贤建设是一项基础性的工程建设。

  揆诸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乡村社会治理和乡村建设的成功,无一不得力于乡村本身内在力量的驱动。尽管面对乡村危机的境况,基于民族危机救治的急迫性,民国时期出现过由外在力量注入式的乡村建设运动,但最终由于乡村社会缺乏持久的内在动力而难获久远之效。马克思曾经指出:“黑格尔在某个地方说过,一切伟大的世界历史事变和人物,可以说都出现两次。他忘记补充一点:第一次是作为悲剧出现,第二次是作为笑剧出现。”

  今天,“新乡贤”的构成已然不同于传统时代的以功名身份为核心的乡绅阶层了,他们是现代化进程中在各行各业取得成功的时代精英。现代化理念和前瞻性视野,以及创业成功的人生经验,成就了他们的时代品格——这是“新乡贤”新之所在。在各级党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主导下,他们将成为乡村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引领力量,将在传统文化的底色和现代文化的主色交融中,描绘出真正属于自己的时代特色。

1 2 3 共3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