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实践与思考-正文
这里,科研成果与产业发展“无缝对接”
——中船重工七二五所创新科研开发工作模式纪实
于莘明//www.workercn.cn2014-03-10来源:科技日报
分享到:更多

  

  想搞好科技产业就要“分家”

  今天,从福建厦门到新疆哈密,从南海天涯到首都北京,由地处中原洛阳七二五所/双瑞集团辐射出的所属企业、产品和产业,遍及祖国四方。

  青岛海边,世界规模最大、中国第一套自主产权船舶压载水管理系统生产基地雄居于此,格外壮观。与该系统陆基实验中心遥相呼应。

  北京昌平,国家心脏病植介入诊疗器械及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里,头戴无菌帽和口罩,身着无菌服的科研人员,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最新产品的研究、测试。无菌生产厂房与此毗邻。

  洛阳洛河南岸,轨道减振降噪工程中心的轨道试验室,如同地铁实际环境,只不过两条真实的铁轨上和铁轨旁多了外人不易发现的减振降噪卡件,及用于测试的框架、设备和监测数据的特种电脑等。这,只是这座国际一流、花园式大型综合性舰船材料研究群落中的一个工程中心。洛河北岸,绵延5公里、一字排开的双瑞产业园六大生产基地,十分醒目。

  眼前的这一组镜头,你在传统的研究院所那里是无法看到的。因为,说她是研究所,却分明是个企业集团;说她是企业集团,却分明是个研究所。

  ……

  时光倒退十多年,在绝大多数科研院所面临体制改革困境的时候,七二五所也不例外。特别是对于这个承担军品科研任务的研究所,科研与产业发展这对相生相克的矛盾,令人颇为头疼。

  首先,传统体制模式下,科研人员都是多争取科研经费多提成,多编写论文多报奖,而不重视科研对经济社会发展及产业的贡献。好比农民“吃种子”,当“种子”比粮食还多时,谁还愿意去耕种?

  要促进科研与产业的齿齿相依,就要改变这种旧有科研评价体系。十年前,七二五所颠覆了科研院所普遍沿用的这种传统理念,明确全所科研人员把科研经费全部用于研发,科研人员的待遇与纵向经费没有直接关系,与经费结余量也完全脱钩,只考核项目的先进性、工程实用性和综合效益。特别是职称评定、薪酬待遇等关系到科研人员的切身利益时,打破传统,反对“重成果和论文”的做法,注重发明专利和市场应用效果,以成果是否转化为商品、在细分市场领先、在国际舞台具有话语权为考核依据。

  但仅只如此,还不足以在科研和产业之间架起一座稳固的大桥,因为直到七年前,七二五所还面临着另一个问题:科研人员一方面承担科研任务,一方面从事经营和生产。项目刚有点规模,种种问题就暴露出来:人力资源有限,科研人员忙于生产经营,难以保证军工科研任务的完成;用科研的思路搞民品,重视先进性,忽视产品工艺标准化和成本;反之用民品思路搞科研,纯粹以经济效益考核,科研水平容易降低。

  思想解放天地宽!经过多年探索、试验、试点、模拟,七二五所从“十五“期间做准备,进入“十一五”后在创新体制机制方面做出了重大改革,首创“一所两制”, 即对从事科研的研究室以研究所体制模式管理,对从事生产和经营的产业公司以产业集团体制模式管理,这是一次对研究所原来基本定位的彻底改变。

  这一改变带来的影响是原子核裂变性的。既然科研与经营混编是条死胡同,那就分立治之。实施研究所和双瑞集团两套管理体制的‘一所两制’新模式,就是把科研与经营、科研与产业分立。在人员上,科研见长的主攻科研,有经营头脑的主打经营,能工巧匠们主业生产;在管理上摸着石头过河,尝试着实行“分本记账”、“分锅吃饭”。

  这种“分本记账”和“分锅吃饭”,把科学研究和市场竞争的压力、动力厘清后分别传递到不同的主体上,立竿见影地激发出了巨大的发展活力。

  “分家”后,各个产业发展很快摆脱了长期困扰的投入不足、短视性、做不大、忽视效益等弊病,顺利完成了公司化改革,不断广纳人才,快速做大做强。同时,“分家”后的科研工作也有了更大的舞台,更能根据市场和产业发展的需要,自觉、自主投入,开展科技攻关。

  原来是一班人要顾科研、产业两头,两头都顾不好;现在是科研、产业看似分家了,但在“一所两制”确定的“2020年建成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集科研和多个高技术产业为一体的高科技产业集团”这一共同战略和愿景指引下,自觉地往一起结合。

  研究所搞产业必须瞄准高端

  老话说,高处不胜寒。但研究所搞科研成果、搞产业,就要瞄准高端。具体到七二五所/双瑞集团,就是不做则已,要做就要填补国内空白,甚至国际一流、世界首创。其实这是他们的生存之道。作为研究所,跟对手比,他们生产经营先天并不占优势,但技术是他们的优势。只有保持这个优势,才能在和越来越强的对手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七二五所/双瑞集团,要干就干世界一流,已经成为一种企业文化,渗透到每一个员工的思想和行动中。

  凡低技术含量、低端市场、量大利薄的项目,七二五所不接手。而一旦选准高端项目或高新技术突破口,没有国家的立项,七二五所自己立项,没有项目经费就自筹资金。

  ——我国第一套获国际海事组织最终批准、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世界上唯一手持6大权威船级社认证的船舶压载水管理系统核心技术与相关检测标准的研究与制定;

  ——位居世界第一的中国高铁所有桥梁球形支座绝大部份采用其专门为此研制生产的产品或技术,承载力2万吨的桥梁支座还创造了球型支座承载力最大世界纪录;

  ——建立我国第一个室内铁路轨道减震降噪实验室,自主研制成功我国地铁减振降噪技术及其设备;

  ——自主研发成功我国第一个无载体含药(雷帕霉素)洗脱心脏支架系统;

  ——自主研制成功我国第一条完整钛产业链生产工艺流程;

  ——自行研制成功我国唯一一条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全流程海绵钛生产线工艺流程;

  ——自行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套桥梁伸缩装置;

  ——我国适用于三类风场的第一套具有自主产权、2兆瓦50米的预弯型风电叶片研制投产;

  ……

  从深海到太空再回陆地海洋,从几十微克的心脏支架到超百吨的桥梁支架,近年来,七二五所研制出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科研成果。由于这些成果都是依托研究所自身专业优势,又切合国民经济、行业发展需要,因此比较顺利地转化为蓬勃的产业发展,实现着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跨越。

1 2 3 共3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