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嘉宾访谈-正文
万连步:“水肥一体化是个好技术,应大力推广”
——访全国人大代表、复合肥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金正大集团董事长万连步
左常睿//www.workercn.cn2014-03-10来源:科技日报
分享到:更多

  

  迈上人民大会堂的台阶,第二次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万连步的眼神中透出更多的是自信与沉稳。

  这位来自农业科研与生产一线的人大代表,凭借多年的潜心观察与思考,这次带来5个精心准备的议案。其中《关于发展节水农业,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建议》作为万代表的“一号议案”,格外受到他的重视。

  在人大代表驻地——职工之家宾馆,记者刚一提起节水农业,万代表就打开了话匣子,他不无忧虑地说“中国缺水啊,中国农业亟须发展节水农业。”

  他说,我国年均水资源总量2.8万亿立方米,仅为世界6%,人均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居世界第109位,每年农业用水缺口超过300亿方。“近年来,北方地区旱灾频繁发生,华北、东北地下水资源严重超采,南方季节性、区域性干旱日趋严重。”

  统计数据表明,由于我国农业的粗放式管理,导致水肥资源消耗巨大,利用效率低下,我国每年农业灌溉用水约3600亿方,但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仅9.5亿亩。

  在新一代高科技化肥研发生产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和成果的万连步,非常关注我国农业化肥对环境的影响。“2012年一年我们化肥用量超过5800万吨,居世界首位,但化肥利用率仅为30%,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对我们的环境影响很大。”

  如何提高化肥利用效率,特别是结合节水农业的发展,既要高效利用化肥,又要节约珍贵的水资源,减少水肥资源浪费,减轻环境污染,并最终实现增产增效,这是万代表心中追求的一个梦想。

  对此,他提出:发展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走资源高效利用之路,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水分和养分的综合协调和一体化管理,打破水肥资源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这一瓶颈难题,进一步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

  为什么倡导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

  万代表提倡应大力推广的“水肥一体化技术”,是近年来在我国发展十分迅猛的一项现代农业技术。这项技术将肥料配兑成肥液,借助压力灌溉系统,将水分和养分按照作物生长各阶段的不同需求,适时适量地输送到作物根部,满足作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和养分供给。比如像滴灌、喷灌和无土栽培都属于水肥一体化中的一类技术。

  那么,这项被誉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技术与传统农肥相比,到底有什么优势呢?

  “与传统灌溉施肥方式相比,水肥一体化技术可实现每亩节水150方以上,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0%—50%,节肥20%—30%,肥料利用率提高20个百分点。”万代表说出这样一组数据,他说,发展水肥一体化技术可大幅提高水肥利用效率,突破水肥资源约束,促进农业由资源消耗型向资源高效型转变。

  “我还有一组数据:我国农业水资源生产效率目前仅为1公斤/方,比发达国家低50%左右,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可使水资源生产效率提高一倍,粮食作物产量可提高20%—50%,如玉米可每亩增产200公斤,马铃薯可每亩增产1000公斤以上,同时农产品商品性好,营养品质提高,可以大幅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看来万代表这次的确是有“备”而来,在议案前期调查阶段下了不少“功夫”。

  我国每年旱灾发生面积约3—4亿亩,因干旱造成的粮食减产约500亿公斤。“如果水肥一体化技术可节水40%,以现有的农业灌溉水量计算,可扩大灌溉面积3—4亿亩。所以发展水肥一体化技术,用现代节水灌溉设备装备我国农业,将能够有效提高农业抗旱减灾能力。”

  万代表还举了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标准化操作的一个例子:在广西的一个80亩砂糖橘园,常规浇水施肥每次用工48个,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后,橘园每次用工4个,还不到原来的1/10。“通过控制设备实现自动化管理,可省工省力,为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提供了技术支撑。”

  “另外,在水肥一体化条件下,设施蔬菜土壤湿润比通常为60%—80%,降低了土壤和空气湿度,可使病虫害减少20%—30%,从而减少了农药用量,降低了农药残留,提高了农产品安全性;同时,水分和肥料集中分布在作物根层,利用率高,避免了深层渗漏,从而减轻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水肥一体化技术现状不尽如人意

  “开幕式上,听到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推进农业现代化,把13亿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段话时,作为一名战斗在农业战线的战士,我感到无比骄傲和激动,同时也意识到我们的责任与担当。”

  万代表特别向科技日报记者指出李克强总理在报告中的一段话:国家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重大水利工程,今年拟安排中央预算内水利投资700多亿元,支持引水调水、骨干水源、江河湖泊治理、高效节水灌溉等重点项目,解决好用水“最后一公里”问题。

  他说,这不仅说明国家对农业现代化的重视,更是从国家层面反映出对高效节水农业的重视,这是国家顶层设计的体现。

  据了解,在国际上,目前一些发达国家水肥一体化应用比例较高,其中像以色列这样的缺水国家,更是将水肥一体化技术发挥到极致,他们水肥一体化应用比例高达90%以上。在美国25%的玉米、60%的马铃薯、32%的果树也都采用了水肥一体化技术。

  近年来,我国水肥一体化技术发展迅速,已逐步由棉花、果树、蔬菜等经济作物扩展到小麦、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作物,每年推广应用面积3000多万亩。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和应用水平差距还比较大。

  万代表认为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国家政策扶持力度不够。财政补贴机制没有完全建立,补贴标准偏低,技术推广经费不足。

  二是存在重设备、轻技术的现象。水肥一体化需要灌溉设备、水溶肥料与水肥一体化技术有机结合,但目前一些地区只注重灌溉工程建设和设备配备,仅用于农田灌溉,没有真正实现水肥一体化。

  三是技术研发集成有待加强。水肥一体化技术要求高,但目前在技术研发方面支持力度不够,技术模式集成、水溶肥料配套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

  此外,一些企业规模较小,设备简陋,技术落后,生产不规范,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甚至出现假冒伪劣产品。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五条建议拓宽水肥一体化推广之路

  万代表认为水肥一体化推广前景广阔,“我国农田灌溉面积9亿亩,其中近一半面积适合各种模式的水肥一体化技术,但目前应用面积不到灌溉面积的8%。”

  全国农技中心的统计数据也表明,当前具备条件且适合发展水肥一体化的农田面积约为4亿亩。在这些地区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潜力巨大。

  2013年农业部发布的《水肥一体化技术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15年,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总面积达到8000万亩以上,新增推广面积5000万亩以上。

  为此,万代表提出加快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的五条建议:

  深化基础研究。针对水肥一体化对土壤墒情监测、作物栽培、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农业机械等方面的新要求,开展技术攻关,形成以水肥一体化为核心的农业种植新模式。

  熟化关键技术产品。根据我国区域特点和生产实际需求,集成和熟化关键技术和配套产品。微灌用肥要水溶性好、配方科学、价格适宜,微灌设备要使用方便、防堵性好;灌溉施肥制度要针对性强、简便易行;土壤墒情监测要实时自动、方便快速。

  完善区域技术模式。在重点区域和作物上开展不同技术模式、水溶性肥料、灌溉设备、监测仪器等对比研究,摸索技术参数,建立完善的区域技术模式,提高针对性和实用性。

  加强技术试验示范。中央财政设立专项,用于建立全方位、多层次、高标准的水肥一体化技术试验示范网络,加大技术培训力度,为大规模应用推广奠定基础。

  优化合作推广机制。优化推广机制,形成科研机构、企业、农业经营组织三位一体的推广机制。利用科研机构提供有效的科技支撑和技术指导;引导企业建立以技术服务带动产品销售的营销模式,为农民提供系统维护、技术咨询;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作用,推进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的规模化和标准化。

  谈到节水农业、水肥一体化技术,万代表似乎总有说不完的话题,最后他对科技日报记者说:“水肥一体化技术是现代节水农业的一项好技术,各方都应该重视起来,你们媒体也要多宣传,让这项技术尽快推广,造福农民,为实现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作用。”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