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实践与思考-正文
脚踏实地求实求是做事
//www.workercn.cn2014-04-16来源:河南日报
分享到:更多

  

  □沈士光

  最近,习近平在兰考重要讲话中指出:“实实在在做人做事,做到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这段话集中起来,强调的是一个“实”字,这和古人讲的“天下万事,皆成于实”是同一道理。“实”既是我们成功的起始条件,也必须贯彻在做事的整个过程中;“是”既是我们追求的,也是要受时代和历史的检验与考量,求实求是,才能得人成事。焦裕禄同志在兰考工作的时间不长,他之所以一直为党和人民所铭记,靠的就是脚踏实地,求实求是。

  脚踏实地接地气

  为什么要脚踏实地?因为只有脚踏实地才能对各种实际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发表意见才能有的放矢而避免虚妄、发怵与言不由衷。脚踏实地给人自信、稳重与力量。有一个古希腊的神话人们并不陌生,安泰是大地女神盖娅的儿子,他的身体一接触到大地就能吸收大地母亲的力量,力大无穷,所向披靡。但如果离开大地母亲,他就不堪一击。这个古希腊神话的寓意很清楚地表明:安泰的力量来自于“地气”,这是脚踏实地的结果,人对地气的接收能力越强,力量就越大,反之亦然。

  我们现在有些领导干部的确存在着接地气不够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缺乏脚踏实地的作风。我们党有个很好的传统法宝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群众中来,就是从实际中来,到群众中去就是脚踏实地,这种“实来实去”的路线图就从地上到地上,而不是从地上到天上。需要重视的是,当下一些领导干部的来源和去路都存在着“来也不实,去也不实”的隐忧。

  不从“实”中来也不愿到“实”中去。干部队伍的年轻化是我们党活力的表现,也是党兴旺发达的标志。目前,领导干部整体上学历高,专业知识、理论水平和国际视野也不弱。而不足之一就是了解实际情况不够,接地气不够。习近平曾批评说官话的干部:“与新社会群体说话,说不上去;与困难群体说话,说不下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与老干部说话,给顶了回去。”说官话是没有脚踏实地的突出表现,因为与人民群众隔着一定的物理距离,所以会形成较多的心间屏障。在一些干部身上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即汇报的对象上级领导多,布置工作的对象下属多,工作的时间办公室多、会议室多,办公的方式文件多,他们的朋友老板多。唯独深入基层一线少,接触群众少,普通朋友少。

  曾从“实”中来不愿再回到“实”中去。有些领导干部曾经从基层做起,也曾经脚踏实地,苦干实干过。他们在工作中有了一点成绩,受到了群众的夸奖,得到上级的赏识和重用。但是官位越来越高,深入基层却越来越少。脚踏实地,讲是好讲,做却难做。脚踏大地,难免被荆棘刺痛,难免有乡野的草根土气。在一些人的心中,“脚”是受“脑”指挥和控制的,“脑”已进入浮华世界,“脚”必然不愿再涉足山野黑土。

  因此,要使我们的广大干部脚踏实地,必须使他们的“手”、“脚”和“脑”三者合一到基层和群众中去。政府的行政要着眼于公共利益,关注民生,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使干部的“手”能够时刻去写群众的疾苦。领导机关的办公方式要有大的转变,从大量的时间花在文山会海听汇报中转向大量的时间深入到群众中去,使他们的“脚”始终不离开实地和基层。高级领导干部要自觉带头,消除各种特权,使广大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的“脑”始终立足于平等与公正。

  求实求是办实事

  脚踏实地反映出一种精神和世界观,它是求实求是做事的前提和基础。各级组织要为广大干部营造脚踏实地的外部环境,广大干部也要努力求实求是地做事,才能不辜负党、这个伟大的时代和人民群众赋予的历史使命与责任。习近平同志说过一句掷地有声的话,叫做“踏石留印,抓铁有痕”。没有脚踏实地的精神,如何能够“踏石留印”?没有求实求是的劲头,“抓铁有痕”也只是一种良好的愿望。

  求实难,难的是实中有虚。其一,虚与实相对,虚是一种浮夸,是实的天敌。但是作为人来说,有时候虚又与实如影相随,很难彻底摆脱来自“虚”的侵袭和干扰。认真剖析我们自身,不能否认不少领导干部一方面很想做实事、做成实事;另一方面想做实事背后,时有将做实事归功于己的私心,使实的事和虚的心成为混搭,如果这种心态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就难免听不得不同意见,甚至独断专行、我行我素,使求实求是变了味。或许明代名臣张居正看到了这一点,他说:“惟其实事求是,而不采虚声。”其二,虚与无总是联系在一起。刘禹锡在《上杜司徒书》中非常感慨地说:“吠声者多,辨实者寡。”现实世界里,人云亦云的多,真正用心辨别真伪的人少。为什么呢?追求实是为了得到是,而虚又是一种惰性,是不作为。求实难,难在我们自己有“虚”的弱点,有时候勇敢追求实,求得是;有的时候,视困难为畏途,不敢闯荆棘,尤其是个人的仕途遭受到挫折的时候,所谓看破红尘的虚无主义乘虚而入。其三,虚和荣分不开。“实”的后面是“是”,而“虚”的后面是“荣”是“利”。“是”的确很崇高,但“荣”的诱惑力又很大,像名誉、地位、利益,这些“荣”并不都是“虚”的,而是非常“实”的。求实求是听上去很美,但人排斥,被作为异类并不少见于我们的政治生活中。这也就造成了许多人明明知道不应该说假话、套话,也从内心感到厌恶,却仍不敢违拗,一事当前,不少人不得不虚与委蛇,不得不低头应付,到最后竟成亦步亦趋,安之若素。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在全党干部中形成这样的氛围,即要保障党员、下级对干部、领导批评的权利,也要保护和激励干部自我批评的勇气,能脸红说明心还正,能出汗并不算出丑。

  求是难,难在把握好“是”的尺度和本质。毛泽东同志指出:“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在笔者看来,“是”的规律性有两点很重要:其一,“是”不超越现实。中国有中国的国情,城市有城市的特点,农村有农村的乡情,各地有各地的特色,我们不应该脱离实际,而是要因地制宜。我们应抱着“是什么就是什么”的态度,才能做到“该怎样就怎样”。而我们现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该怎样而不怎样,不该怎样倒怎样。这就违背了“是”的本质特征,使得人情规则、利益规则、权力规则等“潜规则”有了市场。颜师古说:“务得事实,每求真是”,“每求真是”的前提之一是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不应过多干预下级机关和下属职责范围内的事,不能整天希望和要求下级机关和下属出成果、报喜讯,如果这样,广大干部在做事时难免不看上级的脸色行事,难免不会揣摩领导的意图,这样,又怎么能做到专心求是呢?下级机关和下属的压力应该来自于群众和基层,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对下负责,对人民负责。对人民负责就是对党负责、对历史负责。其二,不自以为“是”。“是”是一种客观的规律,它不是以官位大小来决定的,它要通过人民群众的肯定,要经过实践和历史的检验。但我们有些干部将“是”看作是自己私有物,自以为是为是,自以为非为非。明明是好大喜功,却视为建功立业,明明是劳民伤财,却好似造福一方,明明是浮夸虚饰,却以为突破创新。改变少数人自以为是的方法也不难,那就是公权力一定要受到严格的制度约束和公开的监督,并保持持久而有效的责任追究,这样才能真正形成脚踏实地,求实求是做事的好风尚。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教授)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