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嘉宾访谈-正文
张占斌:全面改革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访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博士生导师张占斌教授
//www.workercn.cn2013-12-10来源:辽宁日报
分享到:更多

  

  核心提示

  自1992年党的十四大第一次确定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就从未停步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这一新论断既是此次全会的亮点,也必将成为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全面改革的重要指针。为了深入理解《决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论断,记者专访了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博士生导师张占斌教授。

  经济体制改革促进改革红利再释放

  辽宁日报:此次全会在经济领域改革提出了一些新论断和新举措,您可否为我们梳理一下都有哪些亮点?对未来我国全面推进深化改革会有哪些影响?

  张占斌:整体上看,这次全会既延续了我国改革开放35年来的历史逻辑,又在新目标、新思想、新举措等方面亮点纷呈。从经济体制改革角度看,一是提出深化改革的新目标,就是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推动设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这个总目标为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二是提出市场经济的新定位。 《决定》最大的亮点就是使市场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用“决定性”代替“基础性”,这不仅仅是力度、广度和深度上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我们党对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一次质的升华。三是提出政府职能的新要求。 《决定》清晰地划定了政府的职能边界,可以概括为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和保护环境五个方面。四是提出城乡关系的新表述。全会提出了“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等一系列新表述、新政策,表明我们党在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领域将作出积极稳妥的探索。五是提出保障民生的新措施。全会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启动实施“单独两胎”生育政策改革等民生领域的新措施,表明我们党以深化改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的坚定意志和决心。

  全会对经济领域的改革部署必将促进我国改革红利再释放,对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推动我国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产生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以点带面”是全面深化改革方法论问题

  辽宁日报:《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要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这一判断的依据何在?这一牵引作用是怎样体现和发挥的?

  张占斌:“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是《决定》中的一个新表述。全会作出这样一个重要判断,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由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所决定的。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经济大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挥好经济体制改革的“火车头”牵引作用,以经济体制改革为抓手解决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问题,仍是我们的首要任务。二是由经济体制改革本身的特征所决定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回顾我国35年的改革开放历程就会发现,经济体制改革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它对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方面具有很强的影响和传导作用。应当说,抓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关键,就能对其他领域的改革起到很好的带动作用。三是由我国当前所遇到的挑战所决定的。习近平总书记讲,“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的”。 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2万亿元,人均GDP达到6100美元,进入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面临国际需求支撑减弱、劳动力等要素供给条件发生新变化、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中等收入陷阱”风险等一系列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有效解决好我国发展所面临的风险和挑战。

  怎样体现经济体制改革在体制改革总体布局中的作用,这实际上是一个改革方法论问题。我们可以用“以点带面”来概括,这里的“点”指的是经济体制改革,“面”就是指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在内的“五位一体”制度建设的改革总体布局。只有 “点”的问题实现突破,“面”的矛盾才能得到有效化解。全面深化改革本身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领域广泛,任务繁重,只有抓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重点,才能有力地带动其他领域改革向纵深推进,促进其他领域改革的协同深化,以形成改革的强大合力,真正实现这次全会的主题要求——改革的全面深化。

  完善市场体系需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辽宁日报:现代市场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构成内容,《决定》第三部分予以专门论述。您认为现代市场体系有哪些基本特征?建立和完善这一体系需从哪里破题?

  张占斌:现代经济理论已经证明,市场机制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最优机制。而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载体是市场体系,市场体系又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这里可以看出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和核心地位。根据全会精神,现代市场体系概括地讲有三个方面的特征:一是企业自主竞争、公平竞争。为什么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运行没有效率?其重要原因在于企业这个主体只是在该体制下没有自主经营权利的细胞,缺乏竞争的活力和动力。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则转化为参与市场竞争、充满活力的微观主体,在利益导向下实现优胜劣汰,从而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二是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我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特征已经逐步从卖方市场走向买方市场,要实现消费者自由选择和自主消费的权利,需要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着力提高消费者收入水平,让更多的人有能力消费。需要不断创新商品种类,引导新的消费需求,比如当前电子商务消费、信息消费就是此类范畴,同时还要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生产行为,严格保护消费者权利。三是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今天我们不仅要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个统一的市场体系,促进各种商品和要素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不同部门之间的自由流动,而且要积极构建各类商品和要素在国与国之间的自由流动机制。

  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的关键,我认为还是要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新一届中央政府已经分三个批次陆续下放和取消了一批行政审批项目,这对于加快完善我国市场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政府的着力点就是要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充当“裁判员”角色,而不是政府自己当“运动员”。另外,现代市场经济还存在市场失灵现象,政府要注重消除垄断、清除贸易壁垒,保障各个市场主体公平、公开和公正地使用资本、信息、技术等生产要素。

  清晰界定政府职能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辽宁日报: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处理得正确与否,是我国改革事业成败的关键环节。未来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应遵循怎样的原则?

  张占斌:这里涉及到市场定位和政府职能界定问题。从市场定位看,概括地讲,我们党对市场定位问题经历了“三次飞跃”:第一次飞跃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时代到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提出的“发展有计划商品经济”。在这个阶段中,对市场的认识从简单地排斥市场机制到主张发挥市场的“重要作用”。第二次飞跃是从“发展有计划商品经济”到党的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对市场的定位从“发挥重要作用”上升到“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第三次飞跃是从党的十四大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市场的定位从“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转变到“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这是我们党对市场经济规律认识又一次质的飞跃。

  从政府职能界定看,《决定》对这个问题已经有了一个非常清晰的阐述,即政府要承担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和保护环境五个方面的职能,其余能放权的都要向市场、向社会放权,最大限度地给各类市场主体松绑,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活力,激发各类社会组织的能动性。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会产生垄断组织、公共产品、信息不对称等 “市场失灵”问题,政府应当在这些方面充分发挥作用,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因此,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总结起来就两句话:第一句话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第二句话是清晰界定政府职能,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做到了这两点,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就一定能够得到很好解决,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就能够有很好的保障。

  □本报记者/谭 怡/史冬柏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