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时政撷英-正文
把改革作为创新驱动的“加速器”
甘肃省科技厅厅长 李文卿//www.workercn.cn2014-03-11来源:科技日报
分享到:更多

  

  改革新思路

  过去的2013年,甘肃省科技系统取得了重要进展。登记科技成果1083项,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100.2亿元,有效发明专利2752件,综合科技进步水平回升到20位,科技有效供给能力得到显著提升,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进入发力期。同时,修订了《科学技术进步条例》《专利条例》《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建立了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地方科技会商、计划管理和经费改革、非公有经济发展等制度,营造了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

  一切的成绩和经验,都是改革创新和攻坚克难的结果。2014年是甘肃省科技系统的改革年,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巩固教育实践成果是总基调;创新要素优化配置,创新活动诚信公平,创新市场活力彰显,创新潜力充分释放,创新成果开放共享是总原则;解放思想,破除障碍,服务转型跨越和富民兴陇是总目标。围绕“3341”项目工程和“1236”扶贫攻坚行动,努力在八个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的改革突破。

  改革科技创新组织模式。以经济社会发展关键问题为重点,实施资源整合与优势组合。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引导科研机构和企业围绕产业链的优化升级布局科技创新活动。

  改革科技项目承担方式。健全科技项目决策、执行、评价相对分离与监督的运行机制,鼓励企业为主的集团作战。重大专项突出全省目标,市场导向项目突出企业主体,公益项目聚焦重大需求,基础研究突出人才培养。

  改革科技项目立项验收方式。以完成“六个一百”企业技术创新培育任务为立项目标,以研发新产品、成果推广应用和产业化作为验收指标。完善法人责任制和评审评价机制,改进预算编制办法,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改革科技奖励制度。实施科技成果分类评价管理措施,建立公开提名、科学评议、实践检验、公信度高的科技奖励机制,突出新产品开发和企业主体的产学研结合项目,强化成果转化应用和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的奖励导向。

  改革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鼓励各类创新主体探索协同创新模式。支持骨干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建立高水平研发机构,加大企业投入、税收等优惠政策落实力度。

  改革科技投入主体。创新符合科研规律的投入模式,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企业主体的创新项目实行“前股权后补助”,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支持科技型企业开展技术创新融资。

  改革人才评价机制。建立以科研能力和创新成果等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标准,健全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评价体系。制定有利于成果转化的职称评定、科研人员兼职等政策,鼓励院所、高校和企业创新人才开展双向交流。

  改革技术类无形资产管理。推进事业单位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制定有利于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符合科技成果转化特点的科技成果处置权与收益权管理措施,引导金融资本和民间资本参与专利产业化项目。

  通过系统改革,落实六个方面的科技创新重大任务,围绕优势产业领域,聚焦经济社会需求,部署重大科技专项;系统支持产业技术创新,全面实施科技惠民示范工程,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和民生改善;提升中介服务机构的专业化与市场化能力,加强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发展科技服务业;着力打造兰白科技创新试验区和兰州新区创新城,加强园区和基地建设,协同推进区域创新发展;强化部门沟通与协同,实施知识产权和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计划,加快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健全创新对话机制,衔接“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重点工作,强化科技合作交流。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改革是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科技事业顺势而为的动力之魂。我们必须把改革作为创新驱动的“加速器”,落实好王三运书记将科技“盆景”打造为创新“风景”,刘伟平省长将科技“势能”转化为发展“动能”的要求,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加快创新型甘肃建设进程。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