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谈股论经-正文
均衡式改革是转型发展主旋律
汪涛//www.workercn.cn2013-12-05来源:经济参考报
分享到:更多

  

  改革是中国近三十多年来重新崛起的强大动力。随着中国从经济起飞进入到中等收入阶段,改革面临的困难越来越多、阻力越来越大、风险越来越高。但是,不改革,中国未来发展就更被动、更艰难。因此,中国需要均衡式改革。

  渐进式改革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

  渐进式改革,曾是改革开放前30年推动中国经济腾飞的“利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中国当时面临两条道路,也是两种改革模式的选择:一条是激进式改革,采用“休克疗法”,“破”字当头、先破后立,力求速决;一条是渐进式改革,采用“双轨制”过渡,“立”字当头、先立后破,循序渐进。中国共产党从当时国情出发,审时度势,选择了渐进式改革模式,注重改革、发展与稳定相协调,改革逐步从东部沿海到沿江沿边和中西部,从农村到城市,从生产领域到流通领域,从经济领域到社会领域,从改“增量”到带动“存量”,改革从点、线到面,渐进推进,极大地调动了全社会的改革热情,实现了国民经济30年多近10%的高速增长,创造了世界发展奇迹。

  随着经济的发展,改革的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处在由“要素驱动”转向“效率驱动”,新一轮改革就是要尽快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经济社会发展机制。改革不仅要改增量,更要改存量;不仅要解决前面“绕路”改革所积累下来的矛盾和问题,还要对转型中建立的一些过渡性制度安排进行调整。一方面,改革的任务愈发艰巨,另一方面,改革主体逐步分化,利益主体趋于多元化。尤其是渐进式改革的双轨运行带来了在占有资本、资源、市场等方面的一些机会不均等,无形中形成了各种既得利益集团,获得了更多的改革红利。

  如今,渐进式改革的基础和条件已经不存在了,如果不能及时转变改革思路,只会消磨广大民众的改革热情和期望,甚至转向对改革产生抵触情绪,最终导致改革失灵。

  均衡式改革可以实现利益博弈不断优化

  渐进式改革本质上是一种非均衡式改革,是以回避矛盾、绕开利益冲突为代价的改革。如今任何一项改革,不可避免地涉及利益博弈,甚至利益冲突。成功的改革不仅要把“蛋糕”继续做大,还要把“蛋糕”分好,实现共同富裕。对于这样的改革,只有在均衡各类主体利益的前提下才能够得以有效推进,也才能进一步用改革去均衡各类主体的利益。这只有均衡式改革才能做到———在均衡中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强化均衡。

  这种均衡必然是社会阶层均衡。通过均衡式改革,就是要给予中产阶层、弱势阶层更多利益,由此推进社会达到一种“橄榄形”的和谐关系。

  这种均衡必然是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均衡。承认区域之间在自然条件、文化、发展能力等方面,以及城乡之间在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但不能因此就通过牺牲弱势区域(农村)的利益,换取强势地区(城市)的改革发展,均衡式改革必须在区域、城乡之间寻求利益的共同点和平衡点。

  当今中国的改革已经成为世界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中国改革,必须把它放在全球范围内思量,既要考虑对国内影响,又要评估对国际的影响,更要考虑应对国际反应的举措。均衡式改革,还要强化改革与开放的一致性,既充分挖掘内力,又积极借助外力,既有效兼顾诸多国际重大利益关系,又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

  强调均衡式改革,就是在有效平衡各方面利益的基础上,增强改革的协调性、同步性、包容性、可持续性,让改革继续焕发出应有的活力。

  均衡式改革需要强大的改革能力作支撑

  均衡不会自动生成。社会发展遵循的重要法则之一遏制领先法认为:在转变时期最能适应和最成功的社会往往在适应新变化方面也是最困难的。前三十年中国改革的历程从某种程度上已成为中国当今改革深层推进的“瓶颈”。个中原由,既有既得利益的阻挠,也有改革思维的惯性———习惯于沿用以前的成功经验。推进均衡式改革,既要破除既得利益的干扰,也要破除对原有改革模式的膜拜,改革需要创新,需要提升驾驭改革的能力。

  要提高统筹谋划的能力。与渐进式改革是在黑暗中摸索不同,均衡式改革的方向是明确的。因此,必须加强改革总体设计,制定改革路线图,细化时间节点任务表,明确利益格局调整路径。

  推进均衡式改革要打好组合拳

  当前,中国转型发展面临不少困难和矛盾,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环境等诸多问题都交织在一起,搞任何一项改革都将是“牵一发而动全局”。因此,推进均衡式改革,有效调和各方利益博弈,关键是要坚持“问题”导向,打好改革组合拳,掌握好平衡。

  一要搞好动力源改革。当前中国转型发展的主病症是增长动力减退。尽管动力主要来源工业化、城镇化的潜力和空间很大,但由于城乡二元分割没有彻底打破,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充分流动受阻;科教与经济社会发展脱节现象仍然突出,人力资源提升缓慢,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基础设施欠账较大,特别是以信息化为代表的现代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要为转型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就必须提升要素质量,强化市场竞争,提高市场配置能力。为此,在新一轮改革中,首先要加快推进与动力提升有关的教育、土地、户籍制度、价格、国有企业等改革,形成持续动力的有效生成机制。增长动力的核心是人,要优先推进教育改革,均衡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发展,强化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使教育作为新一轮发展的“发动机”。

  二要搞好民生改革。民生建设滞后、社会保障不足是中国改革三十年凸显出来的一个难题。实践表明,许多新兴经济体在向效率驱动转型中,由于不能够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不重视民生建设,最终都掉到中等收入陷阱。从中国目前情况来看,各种民生危机和风险正在加剧聚集和叠加,因此,在新一轮改革中,必须更加重视民生领域改革。这既是有效消减动力领域、调控领域改革带给民生领域的冲击,维护社会公平,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也是改善民生质量,促进效率提升的必然抉择。

  三十年来,渐进式改革引领了中国经济腾飞;未来三十年,均衡式改革将是改革的重要途径。只有把握利益均衡的关键点,正确分析利益冲突,寻找利益均衡优化机制,就一定可以有效掌控改革局面,把改革引向深入,不断推动中国向前发展。

  (作者单位:武汉市社会科学院)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