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从文明和解到文化复兴
——文化学者朱大可教授访谈录 (上)
//www.workercn.cn2014-01-23来源:中国文化报
分享到:更多

  

  嘉宾简介

  朱大可,1957年生于上海,1983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博士。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教授,《新世纪》周刊、财新网专栏作家。

  从“丝绸之路”到“丝玉之路”

  记者:您在新的文化研究课题中,曾提出过一个新概念——“丝玉之路”,不知是基于一种怎样的文化研判?

  朱大可:“丝绸之路”概念是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1877年提出的。这个概念虽然很好,但有其观察和表述的局限性,需要加以改造,才能实现跟历史真相和中国现实的无缝对接。丝绸是中国对外输出的主打商品,但除了朱棣式的朝贡贸易外,所有正常的跨国贸易都必须是双向的,否则根本无法维持下去。在“丝绸之路”的概念里,你会发现它只有输出意向,而无输入意向。

  我为此提出一个修正性概念——“丝玉之路”,或许有助于“丝绸之路”概念的升级换代。古代中国人把丝绸贩卖出去,又把中亚和西亚的玉石、青金石、黑曜石以及各种珠宝输入本土,制造“丝”和“玉”的远程对流,由此形成漫长的“玉石之路”。在殷商和周,玉器是国王跟众神交流的重要媒介,维系着政教合一的体制。正是这种需求,推动了苦难的国家跨界贸易。当时,中亚草原上到处是职业盗匪集团,为防掠抢,玉商把玉块和珠宝缝在腋下的肉里进行“走私”。但还是有大批商人被迫面对劫财取命的命运。“丝玉之路”不是康庄大道,而是用无数生命铺设的悲剧性道路。

1 2 共2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