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艺术主体、客体、本体、个体的辩证统一
//www.workercn.cn2014-01-23来源:中国文化报
分享到:更多

  

  王离湘

  艺术实践证明,要创作生产出一部优秀艺术产品乃至成为传世经典,艺术家必须在创作的过程中把握好艺术主体(人民性)、客体(社会性)、本体(专业性)、个体(创新性)及其内在的规律,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与人民的文艺产品。艺术的人民性、社会性、专业性、创新性,一直是文艺作品创作、艺术产品生产的基本法则,认识与把握好这些艺术的基本属性,对于提高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能力,提高文艺创作与生产的质量至关重要。

  深究艺术生产创作存在问题的主观原因,其实质就是艺术工作者在艺术生产创作中没有把握好主体、客体、本体和个体的辩证关系,导致了创作理念出现了问题,生产创作的产品也就不能产生持久的影响力。要正确处理艺术“四体”的辩证关系,还必须从认识文艺的本质入手。社会主义文艺既不完全是列夫·托尔斯泰讲的“表现自我”,也不完全是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的“美即生活”,而是正如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这是对文艺从本质上的规定,也就是说文艺创作是一个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过程,文艺创作是艺术家主观世界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文艺产品则是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讲人民性。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因此,文艺创作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社会生活是文艺活动的基础,也是一切文艺工作者进行文艺创作的前提,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作品无不是那个时代生活的表达。只有充分理解了艺术的这一本质,才能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基础上,正确认识艺术“四体”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艺术主体。这里讲的主体,指整个艺术创作发展史的主体,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文艺观中所指称的主体,是创造“社会生活”的主体,也就是人民。这个基本命题决定了艺术创作必须把作为社会生活主体的人民,把创造生活的人民大众放在核心地位和主导的地位。一切艺术活动都要围绕人民的主体地位这一主轴而运转,艺术创作要从人民大众的实际需要出发,不断自觉地调整好艺术创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把艺术与人民的关系作为社会主义艺术事业发展的根本问题,把艺术的作用植根于文艺与人民的关系之中。

  必须突出人民的主体地位,牢牢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这样我们的产品才能接地气,才能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艺术客体。指的就是文艺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要在艺术上热情讴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生动展示我国人民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和创造历史的辉煌业绩。这实际上为我们的艺术创作如何反映社会生活、反映怎样的社会生活指明了方向。

  改革开放35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将这一波澜壮阔的变革搬上舞台,是我们艺术工作者应当承担的责任。在这方面,河北生产创作了一批好的剧目,如河北梆子《日头日头照着我》、《女人九香》,话剧《雾蒙山》等。但从总体情况看,这种反映现实生活的剧目在全省近年来生产的全部剧目中所占的比重还偏低,历史戏太多,现代戏太少,而且这些反映现实生活的剧目主要集中在河北梆子和话剧,京剧、评剧等其他剧种几乎就没有。这种局面必须扭转,艺术家必须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反映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上来。

  艺术产品生产创作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但满足需求仅仅是一个方面,更为重要的是要引导需求、引领风尚,通过艺术产品提升人民群众的精神境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就强调指出要“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所以,在创作中,要坚决抵制那种迎合低级趣味,不注重发挥引领作用,是非不辨、善恶不分,单纯地以丑为美、以怪为美的现象。在主题的选择上,必须旗帜鲜明,弘扬什么、抵制什么要泾渭分明,决不能含含糊糊、模棱两可,要坚决杜绝庸俗低俗媚俗作品出现。

  ——艺术本体。指的是用什么形式、方法、技术反映“社会生活”。比如谈到戏曲表演,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四功五法”,这就是舞台技术。在创作中必须突出这一艺术本体,要通过这些技术手段传递戏情戏理,不仅让观众欣赏演员表演的精妙,而且更通过精湛的技术手段,给观众以感动,使我们所要反映的主题与舞台实践融为一体。我们强调艺术本体,就是在创作生产中要遵循艺术发展的规律。就那戏曲来说,不同的剧种有其不同的美学特质,这个特质就是本体。所以我们在创作中就必须要深刻把握不同剧种的审美特质。编剧要根据题材选择艺术的表现形式。最近,河北省艺术职业学院创排的新编河北梆子戏《孟姜女》,无论是剧作文本还是导演处理,无论是舞台的呈现还是演员的表演,始终体现了河北梆子独有的悲怆、慷慨的特质。特别是对于哭板的运用,既符合孟姜女这一角色要求,又回归了河北梆子的演唱风格,所以获得业界和观众的一致好评。

  我们在艺术创作中,既要对优秀传统文化怀有敬畏之心,又要有超越前人、超越自我的勇气,既要遵循艺术规律,认真继承优秀传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又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人民群众审美需求的新特点,紧跟时代步伐,体现时代精神。

  ——艺术个体。这里讲的个体是指文艺创作的艺术家个人,指的是艺术家的个性问题,也就是说艺术家如何反映“社会生活”。个性是艺术的生命。艺术是一个创造和再创造的过程,这一创造过程的起点就是艺术家自身审美体验,艺术家依据自身的审美理想和价值取向,并通过对自身生理和心理形态的反应和体验,产生对对象形式的感受和感动,这也即是对客体信息所进行的选择和吸收。艺术家的这种独特的选择性和对外部信息所作出的不同处理,形成了艺术产品的多样性。正因为有“百家争鸣”,才能实现“百花齐放”。

  这里面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就是艺术家的个性化是通过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实现的,如果脱离了人民群众的火热生活,局限于艺术家的自我陶醉,那么生产创作的产品也必然是苍白的、没有生命力的。

  艺术家的个性化要得到充分展示,绝不能孤芳自赏、顾影自怜、自说自话,个性化不仅要求异、求新,更要求真,还必须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深入生活,用自己独到的视角去挖掘人民大众的现实生活所反映出的时代精神,惟其如此,艺术家的个性化所具有的独特魅力才能得到彰显。

  综上所述,艺术主体、客体、本体、个体既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四者辩证统一的构成了一个个完整的艺术产品。艺术产品的存在方式(即本体);艺术产品中再现客观世界部分(即客体);艺术产品中表现出作者的情思部分(即个体);艺术产品中的深层意蕴(即主体)。其中主体是整个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主轴、灵魂,艺术创作的客体、本体和个体都是围绕这一主轴运行的。只有正确认识了艺术创作的主体,在创作中才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艺术创作才能反映时代精神,才能去掉浮华、回归艺术本体,艺术主题与舞台实践融为一体,才能实现个性化的展现。

  (作者系河北省文化厅党组书记)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