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不采华名 不兴伪事
邹晓宁//www.workercn.cn2013-10-23来源:解放军报
分享到:更多

  

  人们做事,就要使之有价值,不做没有用的事,不做既糊弄别人又糊弄自己的事,更不做赔本赚吆喝的事,也就是“不兴伪事”。

  然而,实际工作中,有少数同志为了图虚名却做起了伪事,比如做只图形式不讲效果的事,只重其表不求其里的事,只使个人受益却使集体受损的事,只对眼前有利而对未来有害的事,等等。这些伪事,在部队建设发展中不仅浪费了资源、资金和人力、物力,还败坏风气,很不足取。

  个别同志做伪事,我想不外乎这样一些原因。一为所谓的政绩。政绩是荣誉之本、晋升之基。有的同志觉得老老实实做基础性的工作显示不出政绩,体现不出亮点,于是就想着搞些新鲜的东西。新鲜的东西只要方向正确、方法得当、实力具备,当然可以搞,可为了创新而创新,为了显示个人政绩而创新,就很容易脱离实际,而脱离实际的创新实为伪创新。二是为偷懒省事。做好任何一件事情都要付出艰辛和汗水。可有的同志偏偏不愿意埋头苦干却还要有好成绩,于是只好在工作中掺杂造假,比如军事比武,拼凑尖子与对手比;又如理论学习,考试前透露试题答案。三是缺乏科学思维。有的同志做了事与愿违的事,并非故意折腾,而是因为不懂得科学方法。如笔者认识一位基层医院领导,所在单位连医药研究机构都没有,却声称能生产抗癌药,为此投入了很多精力。这事过去10多年了,一直没听说这位领导发明的医药改变了癌症治疗史。诸如此类,都可以说是少数同志“兴伪事”的原因。

  习主席在强调端正领导干部作风时指出,要“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既要锐意创新,又要防止急功近利,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伪事,说到底,就是弄虚作假的事,欺上瞒下的事,不仅在当时无益,还会遗留后患,妨碍今后的建设和发展。

  兴不兴伪事,既是一个同志党性的表现,也是道德品质的反映。一个真诚老实、恪守本分的人,必然以求真务实为荣,以弄虚作假为耻。近日读报,看到一则古人从政而不做伪事、不贪虚名的故事,让人很有感触。东汉时期,刘昆在江陵当县令,一天突发大火,很难扑灭,刘昆十分焦急,不由自主地“向火叩头”,结果忽然天降大雨,大火即灭。后来,他被调到弘农任太守,这里常有老虎吃人。刘昆在此当政三年,施行德政,期间不仅不再出现老虎吃人事件,有人还看到老虎背着虎崽渡河到别的地方去了。后来光武帝把刘昆提拔到朝廷任光禄勋一职,召见时问他,你在地方推行了什么德政,竟出现了这样的奇迹?让刘秀和所有大臣没想到的是,刘昆的回答仅三个平常字:“偶然尔。”尽管当时有大臣觉得刘昆比较傻,但开明的刘秀此后更加欣赏刘昆。

  刘昆的境界就在于当政之时不仅不做伪事,就是好事被自己“撞”上了,也不认为是自己所为,而认为不过是一种巧合。这种讲求实际、不图虚名的品德,不是很值得我们学习吗?

  忠诚老实,不兴伪事,看似不如投机取巧的人易得好处,但它体现的是一个人正派的作风,诚实的品格,高尚的情操,这样的人社会认同、部属敬佩、上级欣赏,即便从个人仕途上来讲,最终也是不会吃亏的。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