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这样的“尴尬”多一些好
吴月辉//www.workercn.cn2014-01-24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最近,旁听了一场科研新成果的鉴定会。没想到,在听完项目组科研人员汇报后,与会专家们发表的“意见”有些出乎意料。他们有的直接指出这项技术存在的缺点,有的则质疑这项技术是该领域的主流方向的说法,还有的表示项目所用的环保材料其实并不环保,等等。更没想到的是,对这些颇不婉转的意见,鉴定会的主办方和项目团队虽然有些尴尬,但都表示虚心接受,并没有一点不耐烦的反应。

  笔者也曾旁听过不少类似的成果鉴定会或验收会,多数专家都是讲一些锦上添花或无关痛痒的评价。这也难怪,参加鉴定会的专家,多是主办方受项目方之托请来的,按照“常理”,其目的当然是希望能多听到对项目认可的声音,以后产品在市场上才好推广。换句话说,请专家来是为项目成果顺利过关“保驾护航”的。

  显而易见,这种“常理”其实都不正常。科技成果鉴定会是通过学术共同体来评价科技成果质量和水平,对成果的最终被认可及推广转化,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鉴定委员会的专家首先必须学风严谨。但遗憾的是,敢于这样“不给面子”的专家还是不够多。更多的情景是,参加科研项目的鉴定、验收时,专家学者往往碍于主办方的面子,说的大多是“场面话”或者“套话”,一般不会给出什么负面的意见或结论,即便有,也往往是空对空或者是点到为止,生怕戳了人家的痛处。最终,所谓的“鉴定”也就是提提问、签签字、拿拿钱、吃吃饭,结果就是没有一个项目是通不过的,没有一个技术不是领先的,总之皆大欢喜。

  老实说,这种鉴定会变“联谊会”的现象在科技圈内并不鲜见,虽然不能说已形成主流,但确实也形成一股风气,甚至滑向学术不端的边缘。专家们在各类评审会上不敢直言,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所谓的吃人嘴软、拿人手短,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受邀的专家们自己也会有项目需要参加评审和鉴定,此时的与人为善,可换来彼时的顺利过关。

  皆大欢喜的结局在影视剧中受欢迎,在科研项目的鉴定、验收上却绝对不是好事。一旦在鉴定验收这一环节没有把好关,科研经费很可能会就此打了水漂,同时也浪费了人力物力等各种宝贵的资源。积弊日久,既会造成科研经费的巨大浪费,更会引发学术不端的不良风气蔓延,阻碍科技创新事业的发展。

  我们期待,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能勇敢担当起责任,能够在科研项目的鉴定、验收会上客观、公正地发表意见,敢于指出问题,敢于对滥竽充数的甚至虚假的成果进行批评。同时,也期望政府、社会和科研机构能够鼓励和呵护捍卫科学真知的举动。科研成果鉴定会上的这种“尴尬”,还是多一些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