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以教育均衡化为天价学区房降温
//www.workercn.cn2014-04-22来源:深圳特区报
分享到:更多

  

 

漫画:李楚翘

  就近入学政策,旨在杜绝择校,遏制“递条子”、“送票子”等种种歪风邪气,推进教育公平,但客观上也使一些地方学区房市场迅速升温。不少重点小学、重点中学周边区域的学区房价格持续上涨,在北京第二实验小学附近,学区房的价格被炒到30万元每平方米的天价。诚然,如北京这种天价学区房是极端个例,但学区房价格畸高却是各地都存在的事实。不光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存在学区房价格畸高现象,在很多二线城市甚至小县城,学区房的价格也比普通商业住宅的价格高出不少。

  学区房价格为何高?就是为了买学区房可以让孩子上更好的学校。如果“就近入学权”被打上了价格,价高者得,会造成有钱人子弟更容易进好学校的现象,某种意义上,这是受教育权不平等的新表现,这个问题必须正视。学区房价格畸高,板子要打在谁的身上?学区房的划定有无猫腻?怎样才能制止学区房价格的失控增长,让其价格回归理性?本期读者参议对此热议,敬请关注。

  ——编者

  破解天价学区房需要多管齐下

  ■ 唐 伟

  天价学区房的形成,一是源于对优质教育的渴求,避免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二是其间存在着商业炒作的因素;再加上人多学位少的竞争性,使得学区房的价格越抬越高。比如据媒体报道,在北京一些重点学校附近,28万元一平方米的学区房属于常态,部分学区房甚至达到30万元一平方米。可谓学区房价格疯狂上演的极致。

  根据我国的《义务教育法》,小学、初中9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行就近入学。简单来说,就是住在学校附近的孩子,可以优先获得在学校上学的机会,而且距离越近几率越大。不过,一个问题是,随着房地产开发的加速,以及购房上学的升级,加剧了上学机会的竞争性,从而导致房价的疯狂上涨。认清问题后才能对症下药。从实际存在的情况以及一些地方的尝试来看,破解天价学区房需要多管齐下,从制度设计层面入手。

  首先,可以采取摇号的方式,让学位覆盖的范围更广。可以实行大的分区,把区域内所有小区申请学位的学生混合起来实行电脑摇号,然后统一分派学位,通过这种方式,既能保证就近入学,又能打破学区房的模式,更重要的是保证了公平入学的机会。

  其次,加强名校扩并,增强优质教育的辐射面。一般来说,就是采取名校合并弱校,或者开办分校,均衡各学位之间的教育资源,减少彼此之间的比较优势,由一家独大到全面开花,并因此稀释需求集中度,让学区房不再“贵不可及”。在优质资源不断增加,名校不再“奇货可居”之后,学区房的重要性就会应势而降。

  再次,应当加大教育投入,从保障教育公平入手。无论是混合分区,电脑摇号也好,还是名校合并,让学区房的变数增大也罢,都不过是治标之法。真正的治本之策,还在于要加大教育投入,均衡教育资源,打造更多的名校,满足公众对优质资源的需求。当校际之间、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各学校的差距并不明显,足不出户便可以享受到名校的教育资源,谁还会高价去购学区房?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通过深化教育改革,并让这些措施落到实处,就会对学区房的价格产生抑制作用。

  加快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 凌国华

  围绕孩子就学所产生的各种“拼”,不论是“拼爹”“拼关系”,还是“拼房子”,都凸显出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窘迫现实。在优质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无论配置方式如何改变,高涨的需求都会让人“挤破头”。

  教育是一种相对稀缺的公共资源,正因为其稀缺而有了相对丰厚的溢价效果,与之紧密联系的房地产,正可以利用这一优势形成捆绑策略,获得丰厚附加值。学校乃至名校周边房子比一般房子价格要高,正是这个道理。

  学区房之所以“天价”,在于其所附加之上的优质教育资源。当前教育发展策略,虽说在“人人喊打”之下逐渐取消了“重点班”等,但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仍旧是一个梦。就近入学一定程度上堵住了“拼爹择校”的口子,从一个方面维护了教育公平,但却将“教育公平”的获得资格异化为是否有能力购买学区房,堵住了一个口子却又开了另一个口子,教育公平仍旧在路上。

  怎样才能让学区房价格回归理性?坦白说,推动学区房价格上涨的是市场供求关系,学区房的价格准确反映了资源的稀缺度。因此,与其阻止开发商和中介公司以学区房为噱头进行所谓的“炒作”,不如敦促教育均衡化进程加快推进。通过教师轮转、名校办分校、名校和普通学校结对子、提高普通学校的投入等方式,切实提高教育均衡化水平。只有这样,才可能让学区房热降温。

  教育资源均衡化配置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釜底抽薪之举,推动教育资源均衡化配置,促进教育公平,是民众的期待,更应是公共部门的努力目标。任重道远,公共部门唯有不离不弃、砥砺前行。

  学区房背后的腐败阴影

  ■ 张立美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一直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思想,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不惜一切代价。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和强化就近入学原则的当下,广大家长为了让孩子能够顺利进入优质教育资源集中的名校读书,纷纷采取购买学区房的办法,结果拉高了学区房价格。从根源上说,学区房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与“就近入学”相结合的产物。但是,学区房背后的猫腻和腐败,我们也不能小觑。

  按照常理理解,与名校距离越近的楼盘越应该是学区房,越能摊派到作为稀缺资源的名校学位。但是,现实情况并非如此。有些楼盘与名校虽然近在咫尺,可能不是学区房,而有些楼盘虽然与名校的距离不算近,却是“学区房”,享有名校的入学学位。

  事实上楼盘能不能定位为学区房,不是简单地按照距离学校的地理位置的绝对远近定,也不是开发商和住户说了算,关键是由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说了算。因此,在 学区房话语权控制在权力之手的现实格局下,一些开发商为了让新开发的楼盘能够傍上学区房这张尊贵的名片,从而提高售价和交易量,卖个好价钱,多赚点钱,就通过行贿等手段对教育主管部门和名校管理层采取“公关”战略,攻陷教育主管部门和名校管理层,变本不属于学区房的价格低廉的楼盘为价格昂贵的学区房。在学区房的划分上很容易存在腐败猫腻,比如前不久被判刑的广州市天河区原教育局长李伟明的罪行之一就是在学区划分上收受开发商的贿赂。

  再者,正因为学区房划分存在猫腻,一些手握权力的人就利用每年学区划分调整以及教育资源布局调整之机谋取私利,尤其是在一些名校外迁位置的选择上主要就看开发商“公关”水平。因此,在教育资源暂时不能实现均衡化和学区房无法打破的前提下,应当斩断学区房背后的利益链条和腐败猫腻。

  学区划分调整和教育资源布局调整的规则应当对外公开,接受公众监督,而且学区划分应当固化,而不是年年都有小调整。只有这样才能方便公众了解哪些楼盘属于学区房,哪些楼盘不属于学区房,而不是简单的观察楼盘距离名校的远近。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