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军事国际-正文
新丝路·新引擎·新动力
苏鹏 本报记者 张天南//www.workercn.cn2014-05-22来源:解放军报
分享到:更多

  

  历史,离我们很远,但又近在咫尺。从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启丝路贸易和文化交流,到中央提出加快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丝绸之路的故事已传唱了两千多年。从丝绸、茶叶、陶瓷到皮货、香料、珠宝首饰,从山间驼铃到汽笛声声,这一切都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而发生着改变。

  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作重要演讲,倡议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习主席在亚信峰会上又指出:“中国将同各国一道,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尽早启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更加深入参与区域合作进程,推动亚洲发展和安全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为何要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怎样迎接这一新的机遇与挑战?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所长韩保江。

  西进·引擎

  ——面向未来的战略考量

  ○传统的发展模式上升空间日趋变小,我国亟须带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覆盖40多个国家和地区、辐射30亿人的市场,规模和潜力独一无二

  记者: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也有媒体发表文章指出,“一带一路”构想是在恰当的时机、恰当的地点提出的恰当的战略建议。您认为,“恰当”体现在哪里?

  韩保江:我们正处在建设“一带一路”的最佳历史机遇期。从历史上看,古代丝绸之路作为经济全球化的早期版本,曾经是我国重要的商贸大动脉,但随着海洋贸易的发展,这条流动着财富和文明的道路逐渐没落。目前,丝绸之路沿线大部分的国家处在欧盟和环太平洋两个发展引擎之间的“低洼地带”,发展经济和追求美好生活是这里的国家和人民共同的利益诉求。习主席提出“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准确地抓住了历史机遇,这一构想若得以实现,不仅能满足中国自身发展的需求,也能为世界经济发展与合作作出贡献。

  从国内环境来看,一个国家的总体发展空间要受到地理疆域和内部的资本、劳动、技术、自然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改革开放30多年来,大量的生产要素向东部沿海集中,促使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区这几个经济中心快速崛起。但是目前看来,支撑东部沿海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口、环境、体制等红利在逐渐减少,传统的发展模式上升空间渐小,我国亟须寻找带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从中国崛起面临的国际安全环境看,面对当前美国实施重返亚太“再平衡”战略进程的加快,日本、菲律宾等与我有领土争议国家的不断滋事,我国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培育中西部新的经济增长极,拓展我国资源能源进口和产品出口的陆上通道,有利于维护经济安全。

  记者:曾有人测算,“丝绸之路经济带”以中亚为腹地,东接繁荣的亚太经济圈,西连发达的欧洲经济圈,覆盖40多个国家和地区、辐射30亿人的市场,规模和潜力独一无二。

  韩保江:的确,“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是促进中国西部地区发展、扩大向欧亚内陆甚至欧洲地区开放的战略谋划。首先,“丝绸之路经济带”所涵盖的地区并不限于中亚,而是通过经中亚的“丝绸之路”把亚太经济圈与欧洲经济圈连接起来,辐射整个亚欧大陆,这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中国扩大向西开放后,将使中西部地区与中亚、南亚、西亚的贸易往来和经济合作得以加强,同时带动欧亚大陆区域内的经济合作,实现区域内国家产业合理布局、互相补充、共同繁荣。

  其次,“丝绸之路经济带”不是为了追求建立紧密型经济区域一体化组织,不会打破现有的区域制度安排,只是一种务实灵活的经济合作安排。通过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的大合作格局。

  再次,“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虽然是中国提出来的,但“丝绸之路经济带”不是由中国一家主导的地缘经济计划,而是多元、开放、区域内各国共同推进的合作进程。我国政府倡议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正是代表了我国将与中亚以及更为宽广的区域联合起来,实现共同繁荣的战略意愿。

  机遇·博弈

  ——多赢背景下的战略选择

  ○有经济交流自然会有人文上的交流,有了这种认同自然就形成了利益共同体,为实现共同繁荣、实现多赢奠定了物质基础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亚地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也是各国发展利益的交汇地

  记者:从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以来,中国和中亚国家的经贸及社会文化关系取得了长足进展,业已成为中亚地区最主要的贸易伙伴。在您看来,我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面临哪些发展机遇?

  韩保江: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已经有了良好的基础。中国已成为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的最大贸易伙伴,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塔吉克斯坦的第三大贸易伙伴。2013年中俄贸易额达到创纪录的892亿美元,双方首座跨境铁路界河桥已经奠基。同时,我们应当看到,2013年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达到58.1%,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达到31.6%,在能源对外依存度攀升的同时,中国能源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也在加快,中哈原油管道、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相继开通。“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能够通过与中亚和中东交通网络的联通以及油气网线的建设,使中国与中亚国家在经济上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另外,以铁路、航运交通等基础设施为抓手,已经将一个个节点辐射到“一带一路”的沿线,形成了区域联合发展的局面。有经济交流自然会有人文上的交流,有了这种认同自然就形成了利益共同体,为实现共同繁荣、实现多赢奠定了物质基础。正如今年4月,习主席在比利时欧洲学院演讲时指出的,“我们还要积极探讨把中欧合作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结合起来,以构建亚欧大市场为目标,让亚欧两大洲人员、企业、资金、技术活起来、火起来,使中国和欧盟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双引擎。”中国要发展同欧洲、中东等地区的经济交流,中亚是很便捷的通道。

  记者:早在100多年前,地缘政治学家麦金德就认为,在世界各大洲中,欧亚大陆被喻称“世界岛”,而中亚是其“心脏地带”。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亚地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也是各国发展利益的交汇地。

  韩保江:目前在中亚地区存在着多种区域经济合作方案,包括美国倡导的“新丝绸之路计划”、俄罗斯主导的欧亚经济一体化、欧盟提出的“新中亚战略”等。但欧美的中亚政策有明显的意识形态色彩,政治干涉侵蚀了与本地区各国互信的基础。欧亚联盟国家与上合组织成员国高度重叠,影响了上合组织经济功能的发挥,对于中国扩大向西开放,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与中亚国家的经济合作,会带来一定冲击。

  同时,中亚地区还面临着严峻的安全挑战,阿富汗的局部冲突和难民、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可能“溢出”等,给“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带来安全隐患。经济发展需要稳定的环境,“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需要各国加强安全合作,找出切实可行的办法,防范和管控危机。相信亚信机制的进一步完善,也有利于为经济合作创造良好的安全环境。

  行动·展望

  ——牵动全局的一盘棋

  ○“丝绸之路经济带”像一根结实的“扁担”,一头挑着我国的东部,一头挑着我国的中西部;一头挑着中国,一头挑着中亚和欧洲

  ○中国倡议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正在让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响起激越嘹亮的“中国声音”

  记者:我国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后,目前正从国家层面紧锣密鼓地加紧部署,国内沿线各省区市有什么具体动作?

  韩保江:“丝绸之路经济带”像一根结实的“扁担”,一头挑着我国的东部,一头挑着我国的中西部;一头挑着中国,一头挑着中亚和欧洲。去年9月,西安联合欧亚9国十几个城市共同签署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安宣言》,率先用“丝绸之路经济带”概念展开国际合作。两个月后,由西安开往阿拉木图的“长安号”国际货运班列正式开通,“陕西制造”直送中亚,陕西向西开放迈出了实质性步伐。拥有多个古丝绸之路商贸重镇的甘肃正多措“备战”向西开放,将与中亚五国在矿产资源开发、农产品、轻工业和旅游文化等方面寻求合作。而作为西部开放前沿,新疆正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五大中心”。新疆处于亚欧大陆腹地十字大通道区域内,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大有可为,应当定位为前沿、桥头堡和排头兵。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将新疆、陕西、甘肃、宁夏、四川等中西部地区推到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有可能成为未来中西部发展的助推器,并为西部各省区市带来巨大的改革开放红利。

  记者:您如何看待“丝绸之路经济带”未来的发展前景?

  韩保江:我国企业已经在中亚地区承揽了公路、电信、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内各国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连接本地区的能源、交通、电信、物流等网络已初显轮廓。上合组织正着手建立开发银行等金融合作机制,为合作项目提供融资平台,区域经济合作的法律基础和组织机制也在不断完善中。可以说,在未来,中国与中亚国家在经贸、金融、投资等领域的合作将不断扩大,经济合作的内容将更加丰富。

  通过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所谓“低洼地带”的国家将有机会重新融入世界经济的主流,逐步消除贫困与落后,这有助于消除极端势力、恐怖主义和跨国犯罪活动的温床。“丝绸之路经济带”将把世界经济最活跃的两个地区更紧密地连结在一起,不仅有利于促进贸易、繁荣经济,更有利于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丝绸之路经济带”会给现有的全球经济格局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目前断言还为时尚早。但可以肯定的是,当美国正在打造自己的TPP和TTIP贸易集团时,中国倡议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正在让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响起激越嘹亮的“中国声音”。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