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青少年体质何时“止跌回升”?
孙云晓 季浏 金志扬 姚明//www.workercn.cn2014-03-25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如何推进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我在微博上征求网友意见,仅两天就有35万人关注,提出九类建议。我已经整理出来,发在我的新浪博客和微博,希望大家关注,希望学校、家庭和社会都来支持体育。有人希望把体育课作为中小学生的主课,把体育成绩作为高考依据,或许有些道理,但更为重要的还是激发兴趣、掌握技能和养成习惯,最根本的动力还是兴趣与风尚,一种深入人心的价值追求。

  我到一些发达国家时发现,打开电视,永远都是体育比赛,足球、篮球或者棒球,运动成为人们的狂欢,一种最具魅力的时尚。

  教育是综合的问题。一定要注意到对家庭的支持和引导,如中小学和幼儿园的家长委员会要成为促进体育的积极力量。根据未成年人身体健康成长的需要,应该是每天在学校和家庭各运动1小时。家庭双休日不需要运动吗?放学以后的时间不需要运动吗?运动1小时比闷在家里学4个小时好得多,明智的父母要陪着孩子运动,应该有这样一种爱心与智慧。

  加强体育运动自然需要建立健全安全机制。教育部提出设置体育课意外伤害处理办法是必要的,但是我认为不够,因为体育并不仅限于体育课,它一定有许多课外的活动,如春游、夏令营、秋游、冬令营还有研学旅行等等。教育部出台过《学生意外伤害处理办法》,我认为特别需要做的事情是把这个办法修订之后,上升到法律层面,要提交人大常委会让它成为法律,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举措。

  多年前,我曾到日本去参加中日青少年登山探险,用14小时爬一座海拔2000多米的荒山。这样危险的活动,日本居然没有老师带队,前后均是大学生志愿者带队。如果发生意外事故,家庭一般会找保险公司解决,很少追究组织者。在放手锻炼方面,中日差别在于法律保障机制和国民共识不同。

  我们务必要确立健康第一的教育宗旨,既要身体健康也要人格健康。加强体育的目标是让青少年一代热爱运动、学会运动、养成运动的习惯,培养健康人格。

  现状分析

  华东师大体育与健康学院党委书记季浏:

  体育课不该围着测试转

  校长教育观的问题,家长成才观的问题,学生体育观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都不解决的话,仅仅靠我们体育工作者去解决,那是不可能的事。改革开放以后,教育政策对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但实际上对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是一个伤害。

  我们那个年代读书的时候,一般都是下午3点钟下课,半个小时作业做好了,所有的学生都到操场上去,但是我们今天没有这样的教育政策和环境、氛围来促进学生走向大自然,走向操场,可能学校体育健康方面需要多方面合力解决。

  除了整个社会关注,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最主要靠社会力量,所有的学校都重视,学生体质健康就上去了。华东师大从去年开始尝试了一套做法:把每个学员体质健康测试的成绩在校园网上、在学校的校报上进行公布,资源学院的体质健康是第几,心理和认知学院是第几,通过这样的宣传方式,发现现在的院系领导对本院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已经比以往重视得多了。

  应充分重视校长家长关注学校体育工作问题。现在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家长校长、学生关注什么,这涉及政策认同和政策态度的问题,我们出台任何的政策很少了解校长在想什么,家长在想什么、学生在想什么,这样下去,只能有的贯彻不下去,有的落实不到位。重视学生体质健康是应该的,这是我们搞好学校体育工作的一个切入点和突破点,但是我们不要把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作为学校的一个唯一的目标。从目前情况来看,存在学校体育工作等同于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倾向,所以我们要从教育的高度看待学生体质健康测试。

  我负责全国中小学体育的课改,发现有三点情况:第一点,体育的本质特征不明,体育的本质是健身,更要育人,培养身体运动背后的精神意志,这就是毛泽东主席早就说的,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的关系,我们不能用生物观的观点来看待学校体育。第二点,体育活动都是围绕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这样的体育课,我们听到的反映是不受学生欢迎,现在我一年去两次日本,我看到日本体育课不是搞测试项目,搞的是运动项目。第三点,体育课如果变成了体质健康测试,那就是强制性的一种。体育,应吸引学生去热爱,由被动体育变为主动体育。

  我们要把重点放在学校体育活动上,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要提高体育课的运动质量,发挥体育课最大的效率。

  此外,解决体育师资很重要,解决体育师资质量则更为重要。现行体育教师质量问题,主要不是技术性的问题,而是体育教师职业认同的态度问题。受到环境的影响,体育教师的工作量偏大,待遇不公平,职称基本上被冷落,一系列不公平导致体育教师的职业态度比较差,解决这一当前的问题非常重要。

  对策建议

  足球教练金志扬:

  别让学校体育成空谈

  一百多年前,蔡元培倡导完整人格首推体育,毛泽东倡导“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这都是体育的作为。没有体育,德智体美全没了。我的观点是,德智体能不能把体育放前面,从认识上往前提。

  现在的应试教育把体育搁一边,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有很多,要想落到实处就是教育政策必须改变,必须有政策的大胆突破,否则体育没有应得的地位,学校体育都是空谈。

  将体育在应试教育中的比例增加,比如在高考中考里增加,家长肯定会把孩子带到足球场、篮球场里。此外,我觉得我们跟日本的区别只是一字之差,人家认真,我们“不”认真。1978年,日本提出要让足球强大,就把足球引入了课堂,10年就超过了中国,20年便雄居亚洲之首。而我们呢?我在足球界干了40多年,没见提议研究过体育从娃娃抓起的事,所以我觉得理念亟待更新,对体育的认识如果不转变,一切都是空谈。

  基层体育是龙头,不把校长的体育理念改变,学校的体育很难转变。上美国大学,乔丹绝不是凭学分上的,而是凭他体育好,这说明体育在美国不可动摇的地位。只有在政策上、媒体宣传上把体育放在突出的地位,学校体育才能有改进。

  此外,突出体育功能很重要。一是健康:身心健康、不怕挫折、团队合作等。希望有关单位积极宣传体育的功能,可以给人们带来健康、阳光的心理,健康的体魄,更多不畏困难的团队精神,不怕挫折、遵守纪律的观念。这些东西是我们当代中国缺少的。我觉得从这里面我们必须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

  我们现在对体育的认识还不如一百年前美国对体育的认识。北京市有70多块高尔夫球场,中央三令五申不许扩大这种非城市设施,但是这70多处为何不能兴建体育场、足球场、篮球场等。建议政府推进学校体育改革,推进体育设施的建设。体育强国最重要的标准之一就是国民平均占有的体育设施。

  建议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团结在一块儿,振兴中华体育,建立统一的校园体育领导机构,推广校园体育。

  现身说法

  国家篮球队原队员、NBA原球员姚明:

  应组织校内和校际比赛

  体育运动锻炼了身体,锻炼了一个人在现实中面对成功、失败,面对大喜大悲时怎么应对挑战,如何赢不骄、败不馁。我觉得对学生体验式的教育非常重要。

  任何体育项目都是有规则的,一旦有规则,大家就要去遵守。比如说红灯就是不能过马路,绿灯就是大家走的信号。不管篮球也好、足球也好,任何项目都有一条边界线,都有一个运动规则,我们都要去遵守。从遵守这个规则上来说,大家一定要有契约精神。现在社会越来越成熟,我们讲究职业精神,职业精神就是契约精神,说到做到。

  体育和那些表演不太一样的地方,在于体育呈现的是真实性。电视上那些节目也好,表演也好,它们呈现的是最美好的艺术,这是它们的规律。但体育呈现的是最真实的东西,最真实的东西不一定是最好的东西,可能会成功但也可能会失败。通过体育比赛让孩子们知道将来在职场上的选择,并不是每一次都有保障。体育和人生一样,是完全靠自己走出来的。

  我本人在过去几年中和我的团队一起开展了一些公益基金项目与青基会的合作,开展少年篮球计划,主要与一些师范院校合作,培养一些篮球志愿者到小学去调动孩子们打篮球的积极性,这对孩子的业余生活和精神都有很大帮助。在比较低的年级我们主要是做一些组织上的工作,让他们知道怎样带动孩子去进行体育活动,比方组织比赛,知道这项运动是怎样开展起来的,而不应该偏向于动作技术怎样更加标准或者效率更高,从而让孩子们喜爱这项运动,等到他喜爱上这项运动之后,慢慢再进入到相对专业甚至完全专业化的训练,这就靠从小学、中学、大学一步一步往上走。所以从教学上我认为应由浅入深,开始应偏向重视运动规律和比赛组织,而后再加上技术含量高的这些东西。

  此外,任何东西都需要激励,激励方式本身就是一种体制。我们应该组织有权威性的、有社会影响力的校内比赛甚至校际比赛,用这种荣誉感促进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美国的NCA,不管是州内或者州际都非常有影响力,超过了职业篮球赛,这是大家对学校体育的尊重和认可,我们的学校体育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链接

  2010年第六次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报告数据显示:

  各学段学生视力不良率仍然居高不下。7-12岁小学生为40.89%,比2005年增加9.22个百分点;13-15岁初中生为67.33%,比2005年增加9.26个百分点;16-18岁高中生为79.20%,比2005年增加3.18个百分点;19-22岁大学生为84.72%,比2005年增加2.04个百分点。

  肥胖检出率继续增加。7-22岁城市男生、城市女生、乡村男生、乡村女生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3.33%、5.64%、7.83%、3.78%,比2005年分别增加1.94、0.63、2.76、1.15个百分点。

  北京市卫计委、教委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

  2005—2006学年,该市中小学生肥胖率是14.10%,2012—2013学年,飙升到21.46%,平均五个中小学生中,就有一个“小胖墩儿”。业内专家表示,“小胖墩儿”的增多使得中小学生中糖尿病、血脂异常和代谢综合征等的检出率均呈上升趋势。如果不加强干预,中小学生将会成为慢性病发生的潜在人群。

1 2 共2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