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深化科技改革从科技文化建设着手
孙赞东//www.workercn.cn2014-04-17来源:科技日报
分享到:更多

  

  拉关系跑项目,无法安心做学问;不以攻克科研难关为荣,反而以拿到多少项目资金而沾沾自喜;评奖注重包装,部分学者甚至不惜请客送礼……近年来,以尊重知识、文化素质高著称的科技界屡屡被爆出杂音。

  就在去年,科技部部长万钢曾痛批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方面存在的“恶性问题”,连说两个“愤怒”,并表示“痛心”和“错愕”。这在令科技界颜面有失的同时,也让很多科技工作者表示出了无奈。

  正如我们不能因为雾霾来了就窝在屋里不出门,或者仅仅戴上口罩,乃至安装一台空气净化器了事,而不去治理雾霾的源头一样,我们必须积极地倡导崇尚科学精神的大环境,以健康的科技文化引领科技事业的发展与进步。也只有这样,我们的科技事业才有光明的未来。

  扬正气,聚人心

  通常,文化是指一个群体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是形成社会规范、社会道德,乃至法律法规的基础。优秀的文化对公序良俗、法律法规的形成具有良好的促进和带动作用。而健康的科技文化则对科技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

  所谓健康的科技文化,就是指在科技领域形成一种以崇尚科学精神为最高追求,运作环节高度公开透明,以推动科技事业发展为最终目标的良性氛围。

  尽管我国科技文化环境的主旋律是催人奋进的。但是,近年来一些不良科研之风似有抬头之势,并影响到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

  一次和朋友聊天中,同是科研工作者的同行表示,“有一部分科技人员,流行在他们中间的‘文化’,几乎左右着很多科技项目的成功与失败,甚至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快与慢,乃至左右着我国在国际科技领域是否具有竞争力。”

  当我们把现实利益作为衡量科研工作价值的最大标准时,我们丧失的很可能是整个国家科技进步的绝佳历史机遇。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014年,被外界誉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科技改革亦进入攻坚阶段。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与我们竞争的是世界上科学技术最先进的国家,他们的科技体制高度透明,高度务实,高度实用,人民普遍尊重科学,尊重有学问的人。实践证明,正是这种向上的清新的力量支撑着他们的科技发展稳步前进,遍地开花,在诸多领域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近年来,党和政府已经意识到,国家有了钱以后,不是仅仅把钱投入到该投的领域那么简单,并着手在我国科技领域积极构建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科技项目申请、项目评审验收,乃至项目评奖等重要环节,还提出了科技反腐的概念,综合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和科学管理观念,将以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科技手段引入科技管理工作中,把电子监察的科技载体延伸到公共权力运作的全过程,以公权自由裁量的科学规范、程序格式量化为基本方向,以公共监督的实时伴随、透明公开为基本功能,以公共服务流程的优化再造、管理升级为基本标志,以达到赢得防治科技腐败的主动权和抢占反腐败工作制高点的效果,并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然而,仅仅如此尚且不够。

  “进入改革深水区”的中国,要能够在科技事业上有所建树,就必须倡导崇尚科学、尊重知识的科技文化。健康的科技文化是科技发展成败的关键,是形成我国科技创新力的关键因素。

  孔子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积极健康的科技文化将引领我国科技事业蓬勃发展。

  人人身上有大局

  中国社会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很多问题的出现都属于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正因如此,很多学者在专心工作的同时,会担心自身的前途,担心发展的速度,在不良之风的引导下,做出了有违科学精神的选择。

  然而,静心思考,我们发现,正是一个个个体的行为,构成了科学文化的大环境。极少数以个人利益为先的人,为了一己之私利,破坏了良好的科研环境和秩序,使我国科技领域出现了不和谐的因素。

  这就像在超市排队购物,如果大家都不排队,那最后的结果就是乱象一片,谁也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商品。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那些能够真正站在时代前沿,展望未来的人们,总是能够成为最后的胜利者,社会最终留给他的位置也是令人称羡的。

  深处改革的洪流之中,科技工作者从自身做起,倡导科学精神,营造良好的科学文化,就是为科技发展储备肥沃的土壤。而当土壤肥沃,每个人都会是受益者。

  关乎未来的考量

  更为令人忧虑的是,抄袭、剽窃、造假……这些本来应该远离学术界的标签,近年来却不断与青年学者,甚至研究生联系在一起。

  中国科协的一项调查表明,超过六成的科技工作者认为科研道德水平下降;超过五成的研究生认为“青年科技工作者是违背科研道德与诚信最严重的群体”。同时,38.6%的科技工作者自认为对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缺乏足够了解,49.6%的科技工作者表示自己没有系统地了解和学习过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知识。

  在这一现象背后,是老师们热衷跑项目,拼论文数量,争各种学术头衔……本该跟着老师学习的学生们只能被“放羊”。长此以往,学生们无所长进,只能在学术上弄虚作假。

  深思开去,后果不容小觑。不良风气不仅使当前安心于书斋之学者内心辗转,阻碍我国科技竞争力的增强,更为严重的是,它将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我们的下一代科技工作者,在不远的将来导致我国科技创新后劲不足。

  倘过个十数年,这些深受不良风气影响的学生成为工作岗位上的支撑力量,又如何担当栋梁之任?我中华之科技事业如何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稳重扎实的作风、崇尚科学的品行,不仅影响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现状,还将在每一次言传身教中影响下一代学子。

  岂不知,正是如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废寝忘食,忘我工作,才为新中国做出了惊天伟业,同时培育了一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并使之成为支撑当前我国科技发展的栋梁之才。

  党和国家领导人在讲话中多次提出遏制学术不端行为,建立科研诚信的要求。国家相关部门也一直在积极推动建立相关监管制度。但是,仅仅依靠外界监督、制定惩罚措施是不够的,道德自律同样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大的科技环境的影响,以及导师的言传身教显然更为重要。一句话,文化环境的熏染,是优秀科技工作者成长的必要条件。

  诚然,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健康的科技文化的形成犹如金石之淬炼,绝非一日之功。因此,科技文化建设工作亦需循循善诱,水到而渠成。这就需要科技管理部门以及广大科技工作者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尽快付诸行动,为我民族之科技,为我民族之未来。

  激发正能量

  在科技领域,无论是基础科学研究还是应用技术开发,都有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自身规律,需要长年累月的潜心耕耘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不秉持坚定的科学精神是难以取得长足进步的。

  在科技界浮躁之风盛行之际,坚持科学固有的规律,不因一己之私利而改变初衷,坚持为科学而奋斗的作风应该得到鼓励。这也是科技界最待激发的正能量。

  科技界的浮躁源于社会的浮躁,源于社会发展速度过快,源于配套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健全,源于人们无法不迫于生计而做出种种努力……然而,在这种种原因背后,我们不难想到,在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建立初期,那些坚守在科研岗位的老一辈科学家们,如两弹元勋,那些当年为了真理而舍弃生命的人们,如布鲁诺……支撑他们的唯“信念”二字。直到如今,可能很多人都还记得在刚刚粉碎“四人帮”的上世纪70年代、“拨乱反正”的初期,邓小平同志号召全国人民向“科学技术”进军,那种一心一意崇尚科学、尊重科学、学习科学的浓厚氛围。

  当然,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阶段。时间紧,任务重,牵涉广,民众期待而焦虑,矛盾重重,交织在一起,苛求科技界是一片蓝天是不太可能的,我们只能在现实的条件下,积极构建健康的科技文化,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助力。

  要激发科技文化发展的正能量,我们认为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关注。

  首先,要提高科技人员的工资待遇,加大社会对科学人员关心和尊重程度。当今科技界受到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侵蚀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很多科技人员的生活待遇不令人满意,而高房价等巨大的生活压力使部分科技人员将科学研究作为他们获得物质利益的手段。科技界的管理者以及全社会应该建立起一个十分关注科技人员生活水平的文化和体制,创造出各种条件帮助科技人员解决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的问题,实现安居乐业,让他们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为科技事业的奋斗中去。

  第二,科研立项各个环节要高度透明,特别是涉及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立项,要讲究“能者”与“亲者”的区分。要把项目和经费交给真正能够实现科研创新的“能者”,而摒弃那些托关系、拉人情的“亲者”。这样“能者”做项目不用“跑”,“亲者”“跑”而不得。立项的风气就会得到好转,同时,要注意区分基础研究项目、应用创新项目和技术服务项目。基础研究项目立足科学发展,是国家中长期发展源动力。其目标在于实现科学理论、方法的创新与发展,应用创新项目立足实际应用,其重点在于以创新成果解决生产实际中的问题,而技术服务项目则立足客户需求,有针对性地解决一些特定问题。因此,三者在项目目标、运作模式方面应该有所区分,以利于科研人员扬长避短,更好地开展工作,以推动我国科技工作的发展与进步。

  第三,建设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驱动我国的教育改革。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对于我国的未来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我国科技界承担着培养下一代创新人才的历史职责。在最近公布的有全球65个国家和地区参与的国际性标准考试——“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中,上海的学子们又斩获了第一。但上海学子斩获PISA“第一”背后掩藏的一个事实是:上海学生平均每周做作业的时间为13.8小时,同样位列世界第一,比所有参与国家的平均值高出近1倍。这还只是一个个案,目前中国绝大多数学生的受教育过程缺少实践环节,缺乏创造力的培养。所以,我们应当进一步确立教育在科技领域中的关键地位,防止“重科研、轻教育”心态的产生,破除“应试”教育思维,提倡“转化性教育”,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切实地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准备。

  第四,大力提升科技成果评估、人才评估等方面的公平性、科学性和透明性。科学精神是科学研究的精神基础和指南。只有在客观、公正、严谨、诚信的文化氛围中,科学技术的价值才能够获得合理、准确的评估,科技人员的工作才能够获得合理、公平的肯定。当前,在我国科技界,在基金评定和职称评定等过程中打招呼、托关系等不正常的现象时有发生,另外,我国“科技发展规划”及“科技指南”的制定一定程度上还缺乏系统性、深刻性和前瞻性。因此,建设健康的科学文化,需要广泛地学习中外的管理经验,建立起严密、科学、公正的科技评估体系,以及科技规划制定体系,这是我国科技界当前面临的重大任务之一。同时,我们还需要尽快着手建立起强大的科技发展智库,制定一系列政策和管理条例并加以严格执行。

  最后,建设走“群众路线”的科学文化。传统的“金字塔结构”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将越来越不适用于对当代科技事业的管理。事实上,在美国等科技发达国家中,科技管理“自下而上”的模式已经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但在我国,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式的管理还是一种主要的科技管理模式。可以说,我国科技界需要更坚定、扎实地走群众路线,让广大的科技人员更全面、广泛地参与到科技发展方向的决策过程中来,这是提高我国科技规划的科学性,提高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主人翁精神的一个重要战略。此外,还可以让群众督促、检查著作、原创权的准确性和成果的真实性,增强科技成果的透明性。

  有了健康的科技文化加上健全的法律法规,我们就迎来了科技沃土,科技沃土是国家科技发展原创力的重要保障。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