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钱穆的小学老师华倩朔
//www.workercn.cn2014-06-12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更多

  

华倩朔

  华倩朔是钱穆读初级小学时的唱歌老师,并兼任国文老师。据钱穆在《师友杂忆》中回忆,华倩朔在当时得到了“神仙”一样的敬重。为了奖掖后进,他曾特地送给钱穆一部《太平天国野史》,对钱穆影响很大。钱穆称:“余生平爱读史书,竟体自首至尾通读者,此书其首也。”

  钱穆在《师友杂忆》中曾记载这样一件往事:“倩朔师在最后一年,亦赴苏州城一中学兼课,每周往返。当其归舟在镇南端新桥进口,到黄石衖停泊,几驶过全镇。是日下午四五时,镇人沿岸观视,俨如神仙之自天而降。”华倩朔为什么能得到像神仙一样的敬重?除了他的才华,更重要的还是他的师德与人品。

  奖掖后进施以援手

  华倩朔是钱穆读初级小学时的唱歌老师,并兼任国文老师。他是无锡荡口镇人,极有风度,年轻时曾游学日本,擅长音乐、书法、绘画,且能吟诗填词。后来,他曾编写唱歌教科书,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畅销全国,历经一二十年不衰。更可贵的是,书中歌词全部由他本人撰写,尤其是他所写的西湖十景歌,歌词浅显,意境深远,全国传诵,其才华之高可想而知。本来,当时社会就普遍尊敬老师,更何况华倩朔这样的名师,他所受到的崇敬简直无与伦比。

  他是位非常惜才爱才的好老师。钱穆一辈子都忘不了:一个星期六的下午,华倩朔以“鹬蚌相争”为题,让学生们作文。等到星期一上学的时候,小学生钱穆突然发现自己所交的作文已被作为范文张贴在教室外墙上,引来同学们的围观。范文旁边还有华倩朔老师的评语,称:“此故事本在战国时,苏代以此讽喻东方诸国。惟教科书中未言明出处。今该生即能以战国事作比,可谓妙得题旨。”对于钱穆文中的结论:“若鹬不啄蚌,蚌已不钳鹬。故罪在鹬,而不在蚌。”华老师大加赞赏,写评语:“结语犹如老吏断狱。”钱穆得到很大的鼓励,他还因此升一级上课。

  同时,为了奖掖后进,华倩朔特地送钱穆一部《太平天国野史》,对钱穆影响更大。钱穆称:“余生平爱读史书,竟体自首至尾通读者,此书其首也。”

  华倩朔不仅关心和爱护自己的学生,而且力所能及地对周围困难的人施以援手。钱伟长是钱穆的侄子,他在《八十自述》中称:“进入苏州高中才一个月,传来父亲中年39岁早逝的噩耗,全家遭到极大的困难,遗有一弟二妹,三个月后,母亲又生下了遗腹七妹,一家六口,无隔日之粮,父亲又无积蓄,除一柜中国书外别无长物。幸有父叔老师华倩朔先生慷慨允住进黄石弄宅余房,免租十年……四叔(钱穆)除每月供给母亲六元家用补助外,并全力资助我上完高中。这样使我一生中度过了第一个生活难关。”

  勉励上进德艺双馨

  有一位名叫李成荣的战士,解放前随大军南下来到荡口镇,结识了华倩朔。李成荣很喜欢雕刻,华倩朔爱才心切,将一枚珍贵的金石方印赠送给李成荣,勉励他继续上进。

  除了华倩朔之外,钱伯圭、华山、顾子重、华紫翔等果育小学的老师,无不德艺双馨,由于他们的教育,使钱穆在小学时就有了大学问家的雏形,而这些老师,他们不仅培养了钱穆这样的国学大师,更重要的是,他们将师德普化于学校内外,净化着社会风气,亦受到社会的极大尊重。70年后,钱穆回忆小学四年的学习经历,十分感慨,说:“回忆七十年前,离县城四十里外小市镇上之一小学校中,能网罗如许良师,皆于旧学有深厚基础,于新学能接受融会。此诚一历史文化行将转变之大时代,惜乎后起者未能趁此机运,善为倡导,虽亦掀翻天地,震动一世,而卒未得大道之所当归。祸乱相寻,人才日趋凋零,今欲在一乡村再求如此一学校,恐渺茫不可复得矣。”

  于今,距钱穆先生说此言又过去40年了。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