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教育的天职是引导人的天性发展
李道儒//www.workercn.cn2013-12-31来源:深圳特区报
分享到:更多

  

  平心而论,多数人会认可一个事实,即每个人有自己的长短处和喜厌观,也就是说,人都有隐藏的天性和潜在的特长,比如有人擅长绘画,有人偏爱音乐,有人喜欢天文,有人沉迷地理等等。同时,人一生短暂,不可能从事很多职业,发展很多兴趣,需要从小通过家庭,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来发现一个人长处及天性所在,进而激发它,张扬它,引导它,最后成就它。

  然而我们的教育是个怎样的现状呢?手指短可能适宜搞微雕,却偏要他学钢琴;对生物兴趣浓的却因数学不及格而与大学失之交臂;对考古有深情厚意的却因英语分数不高上不了对口专业,等等,使多少具有天性和潜质的孩子最终泯灭天性,封闭潜质,沦为庸常。孩子是可怜的,也是无辜的,他们打一生下来,就在家长的有情催迫和国家教育体制的无情牵引下,披星戴月,南征北战,以瘦弱之躯,出入学校,埋头作业,背着沉重书包奔波于各种各样的培训班,不喜欢音乐的搞音乐,不喜欢绘画的搞绘画,不喜欢古文的搞古文,不喜欢英语的搞英语。其实孩子们终日忙碌,他们自己也不知道,这样学习是为什么?但有一条是共同的,即他们从小都被灌输,这样做是为提高考试分数,上个好初中、好高中、好大学。给人的感觉就是“自古华山一条道”,舍此别无前途。教育的目的已不再是挖掘与张扬孩子的潜质和天性,而是步入了一条没有航标的河流。如果按今天高考标准,我们很可能就没有钱穆、沈从文、吕思勉等身怀异禀的大师级人物。清末及民国时期培养的国学、文学、科学、艺术那批大师,近几十年不仅没有,甚至连优秀的工程师、技工都少见,因为没有创新的思维、土壤和环境,个性无处张扬,天性无人导引,特才无法施展,社会对高考以外的成才缺乏宽容与接纳。我们整个社会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不值得深思反省吗?

  由于这种文化的根深蒂固和强制注射,由于社会选才制度的缺陷设计与强力示范,中国教育变成了一座急功近利毁人不倦的炼丹炉。仅就高考而论,几十年来,无数孩子饮恨考场,输掉人生剧场。高考本身无可非议,至少从目前看,还没有一个人才发现与擢拔机制能取而代之者。但是,高考在科目设置上可以更科学、合理、人性,更有利于人的个性与天性发展。经历过高考的人都可扪心自问,几十年来,多少人学的外语用过?或者至今还记得?多少人学的数学用过?或者至今还记得?除了专业的或有想法的人可以孜孜以求外,其他人也应该学,但没必要与前者是相同的难度,重点应放在自己喜欢、有发展潜质、可享用终生的科目学习与考试上,如天文地理化学生物历史考古播音编导等等,高考可以考虑设置十门以上课程,由学生任意挑考四门左右,则至少大部分孩子都可挑到与自己发展方向相关的科目。这才是任由人的天性选择和自由发展。如此,则会出现一个百花齐放百树竞长的场面。教育部门应该结合当前上之要求与下之呼唤,思考并践行改革,以“舍我其谁”的气魄和“我来负责”的胸襟,担此天职,造福未来。

  当然,天性发展,社会的引导作用尤其重要,因为学习的目的最终是就业或从业。我们祖宗流传下的“学而优则仕”,使多少人扭曲天性个性,迷恋官场,追逐权力,信奉“人间正道是做官”。某名校举办盛大校庆,把官员名字和照片高居显位,而把科学家、学者退居次第。恰恰相反,在许多发达国家,如法国的国家先贤祠,官员的牌位屈指可数,而科学家、艺术家、作家占据大部,两者导向不言自明。社会丰富多彩,职业五花八门,既要有科学家,又要有工程师,既要有作家,又要有厨师,官员只是其中一支,这本是天经地义与人间常态。唐代也兴科举,但它成才的路千万条,李白就没参加科举,却以其文才走上万人瞩目的“诗仙”之路。他的“天生我材必有用”是唐代社会真实写照。正因为此,才成就了大唐的泱泱盛世。要破除“唯官至上”的陈腐观念,教育责无旁贷。教育要引导人独立思考、个性发展、特长立世、建构信仰。每个个体强大了,才会有一个强大的民族。

  (作者系湖南文化学者)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