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滚动-正文
沙龙:“强人”身后名 谁人与评说
徐琳//www.workercn.cn2014-01-12来源:解放军报
分享到:更多

  

  千秋功过,谁与评说?

  昏迷8年后,中东政坛的传奇人物——以色列前总理阿里埃勒·沙龙(上图,新华社发)终于走到人生尽头,1月11日在特拉维夫去世,但他留给世人的议论却远没有停止。英雄还是屠夫?推土机还是和平鸽?不同的人们,有不同的答案。

  沙龙1928年出生在特拉维夫附近的一个犹太农民家庭。他的名字阿里埃勒,希伯来语的意思是“狮子神”。14岁时,沙龙参加了以色列建国前的犹太军事组织“哈加纳”,并在19岁时当起了该组织的教官。

  沙龙经历了四次中东战争,历任步兵团连长、戈兰旅指挥官、伞兵旅旅长、北部军区司令、装甲师师长和南部军区司令等职。他在战场上奋勇搏杀,战功赫赫,被称为“推土机”。

  如果说战场上冲锋陷阵、屡建奇功的沙龙是一头“猛狮”,他在政治上很长时间的表现则是不折不扣的“鹰派”。1973年退役后转向政治舞台后,无论是出任以色列总理拉宾的高级安全事务顾问,还是在利库德集团执政后担任国防部长等职,沙龙都坚决反对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1982年6月,沙龙策划和指挥了入侵黎巴嫩的战争,并因为对黎巴嫩巴勒斯坦难民营的一次大屠杀,受到国际社会强烈指责。他也因此背负上了“屠夫”的名号,被迫于1983年辞去国防部长。

  沙龙于1999年9月出任利库德集团主席。一年后的9月28日,沙龙强行进入有争议的耶路撒冷圣殿山地区,宣称以色列对其拥有主权,在巴以之间引发了一场严重的流血冲突。沙龙也因此在2001年初的大选中,战胜巴拉克,当选以色列第29任总理。此后,他下令发动行动,将阿拉法特困在拉姆安拉的官邸中,直至其外出就医,悲愤离世。

  2002年6月,时任美国总统布什提出有条件支持巴勒斯坦建国的中东和平计划。沙龙也不得不有所回应,提出一项巴勒斯坦建国方案,但设立了巴方停止“恐怖”袭击并彻底更换领导层、未来的巴勒斯坦国不能有军队、巴勒斯坦建国和巴以缔结永久和平没有时间表等先决条件。

  之后,面对美国、俄罗斯、联合国和欧盟于2003年5月联合推出的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获得连任的沙龙仍然坚持其对巴强硬政策,继续修建隔离墙和对巴实施“定点清除”,使该计划“有图无路”,面临搁浅。

  然而,赢得战争并不意味着实现和平。巴以之间多年的以暴易暴,让戎马一生的沙龙认识到,与巴勒斯坦言和,是确保以色列长治久安的唯一出路。在执政的最后两年,沙龙迅速向理性的政治家、和平的推动者转变——他下令启动“单边行动”计划,将加沙21个犹太人定居点尽数撤除,从而结束了以色列对加沙地带长达38年的占领,粉碎了极右翼犹太人的“大以色列”迷梦。为此,他不惜退出参与创建的利库德集团,另起炉灶组建前进党,改写了以色列政治版图。

  在以色列,沙龙是家喻户晓的传奇将军和国家英雄。或许正因亲历战争的残酷,才能具有坚定的媾和决心,才更能说服民众接受“痛苦的让步”。善战,但不迷信武力;强硬,但不固步自封;鲁莽,但不乏远见。晚年的转变,展现了沙龙的过人之处,他也被当时的以色列和西方舆论认为是最佳的和平缔造者。

  最难防的敌人,却是时间。就当其准备开启“痛苦的和平”时,沙龙于2005年底首次中风,次年初第二次中风后一直处于昏迷状态。这对一位勇者来说,无疑是人生的悲剧,对于中东和平而言,更是一个重大的损失。“强人”沙龙的去世,也给了人们一个反思巴以关系和中东和平的契机。或许,只有真正将对方视为和平伙伴,中东和平进程才能获得新生。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