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黄帝内经》使针灸成为成熟的专科治疗学
相望江//www.workercn.cn2014-03-10来源:大众日报
分享到:更多

  

清同治刻本《铜人明堂之图》

  □ 相望江

  ◆不仅通过切按经脉的某些部位,能够诊断全身的健康状况,而且可以通过调节经络之气的运行,达到治疗疾病、恢复体能的目的。没有气,就没有经络,也没有藏象。针灸对经络的刺激,正是为了改善和提高经络之气对人体的调控功能,从而祛邪正身。

  汉代是中华医学大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在春秋战国学术空前繁荣的背景下,医学摆脱了巫术,开始形成自己的学科系统。

  纵观中医学的发展历程,针灸的演进和成熟似乎要比药饵方剂为早,故针灸学术的发展对中医学体系的构建起了特别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这一时期成书的《黄帝内经》,初步形成了以理、法、方、穴、术为一体的独特的针灸学理论体系。

  西汉涉针灸医书大量涌现

  汉继秦,包括西汉和东汉,共历四百余年(公元前206—220年)。汉代统治者总结前朝的经验教训,先是崇尚黄老之学,让民众“休养生息”,后又“独尊儒术”,宣扬仁义,努力发展经济,重视农业生产,促进手工业和商业贸易,终致建成空前盛世。为求社稷持久,汉代注意保婴、养老和稳定民生。汉代医生的社会地位也有所提高,朝廷常召见民间医生,咨询有关医药及疗效的情况。

  自西汉高祖刘邦入关至汉成帝,政府大力收集前朝宫廷和民间散存的各类书籍,鼓励发展科学技术,致汉代名医辈出,医学著作大量涌现。流传至今或仍有迹可察而且与针灸关系密切的书籍有:《仓公灸法》、《黄帝内经》、《黄帝八十一难经》(简称《难经》)、《治百病方》(即《武威汉代医简》)、《黄帝明堂经》(又名《明堂孔穴针灸治要》)、《黄帝中诰孔穴图经》、《黄帝针灸虾蟆忌》、《周易参同契》、《伤寒杂病论》、《华佗明堂》、《华佗针灸经》等。

  《黄帝内经》,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为中医学最重要的经典。它保存了许多先秦医学文献的内容,同时也增添了许多新的理论和方法。其编纂成书的时间应在西汉,代表了西汉时代的医学成就和水平。《灵枢》,又名《针经》。明代医家孙一奎说:“《灵枢》一经,于藏府经络,盈虚顺逆,针法疾徐,靡不周悉。”《素问》诸篇,也有很多论述针灸的内容。经络和针灸是《内经》的主体。

  《灵枢》之“经脉”、“经别”、“经筋”等篇,系统地论述了经络学;其“九针十二原”、“九针论”等篇,论述了针刺器材的制备;《素问》之“气穴”、“气府”、“骨空”、“水热穴”等篇,论述了腧穴分布;《灵枢》之“九针十二原”、“邪客”等篇,论述了针刺法则;《素问》之“八正神明”、“离合真邪”等篇,论述了针刺的补泻方法;《灵枢》之“诊要经终”“五禁”等篇,论述了针刺禁忌。各种病证的刺灸疗法,则见于诸多篇中。按明代张介宾《类经》的分类,《黄帝内经》162篇,约68篇属于经络针刺,约占42%。《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尤其使针灸成为一门成熟的专科治疗学。

1 2 共2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